■ 李萌
一场颁奖仪式,也是一场深情互动。
9月29日,海南省“椰岛友谊奖”颁奖仪式暨外国专家座谈会举行,授予阿汗穆德、汤米·科尔曼、杨龙贤、帕崔里克·奎恩、克瑞斯·威克斯、图列诺夫·鲁斯兰、马大勇等7名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2024年度海南省“椰岛友谊奖”。给外国专家颁发“椰岛友谊奖”,展现出海南对人才的渴望,正是海南对国际人才的盛情邀约。
“海南,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阿汗穆德的这句感言,道出获奖外国专家们的心声。
一边是海南对国际人才的珍视,一边是外国专家对海南的热爱,才有了这“双向奔赴”的动人一幕。
这7名外国专家,缘何受到海南褒奖?他们又为何甘愿扎根海南?在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时期,海南该如何广聚天下英才,成为更多国际友人的“第二故乡”?
(一)
授予外国专家“椰岛友谊奖”,是对“外脑”价值的深度认可。
“椰岛友谊奖”,始于1999年,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为表彰在促进海南与世界各国(地区)友好交流合作、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荣誉奖项。
去年,我省对“椰岛友谊奖”原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并时隔8年重新启动评选,此举传递出海南对国际人才的渴求与尊重。
此次七位获奖者,尽管来自不同国度、各有所长,但都以海南为家,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
比如,在科研领域,他们是攻坚克难的“技术达人”——
埃及籍研究员阿汗穆德结合海南实际,提出一系列适用于热带土壤的管理策略,为保护海南的绿水青山提供科学支持;
比利时籍生物科学工程师克瑞斯·威克斯,长期致力于推动基于自然的害虫治理策略等,为推动海南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又如,在对外开放的窗口前,他们是海南的“代言人”——
来自美国、网名“拖米阿叔”的汤米·科尔曼,用镜头记录真实立体的海南,以流利的中文、英语乃至海南话,向世界展示充满活力的自贸港形象;
来自英国的杨龙贤,主持完成的《外籍人士在琼服务手册》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为外籍人士便利化举措之一;
哈萨克斯坦籍的图列诺夫·鲁斯兰,通过社交媒体、全球投资服务热线,向全球客商推送宣传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推动了多个外资项目落地;他还因15年来累计献血超6000毫升“熊猫血”的善举,被盛赞为“中哈友谊的使者”。
从科研突破到产业赋能,从文化传播到公益奉献,七位获奖者作为自贸港建设的参与者,成为国际友人融入自贸港的生动缩影。
一个个国际友人扎根海南、奉献才智的鲜活实践,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体价值的绽放,更清晰感知到海南自贸港国际能见度和吸引力的持续提升。
(二)
那么,吸引并留住这些外国专家,海南凭什么?
答案可从他们的获奖感言中窥见一斑。
从自然环境来看,海南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是一张吸引人才的“天然名片”。
正如获奖外国专家们所言,“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宜居条件,是不可替代的优势”“海南自贸港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在海南,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能为农业科研、海洋产业等领域的专家提供天然“实验室”,也能让国际友人在忙碌工作之外,感受“诗意栖居”的美好。
从发展机遇来看,自贸港的政策红利,成为吸引人才的“核心磁场”。
杨龙贤坦言,“国际人才之所以愿意来到海南,首先是因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次是海南自贸港利好人才的各种政策”。从推动自贸港政策落地,到聚焦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再到倾心培育“五向图强”新质生产力,海南已然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干事圆梦的平台。
而即将到来的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更将进一步放大政策优势,为人才释放更多发展空间。
从服务保障来看,一系列贴心举措,构筑起留住人才的“温暖港湾”。
“我切身感受到海南对外国专家的支持,比如“一站式”服务、国际教育配套等”“推出了针对外籍优秀毕业生的居留许可政策和针对国际人才的各类停居留便利措施”……海南的暖心服务获得了获奖者的点赞。近年来,从85个国家的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到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税率“双15%”优惠,再到机场“一站式”多语言服务中心……海南细致入微的服务保障,覆盖了从工作到生活的全场景,让外籍人士扎根更安心、生活更便捷。
显而易见,“为什么留在海南”的答案,就写在自贸港建设的生动实践里,写在机遇与服务“双向奔赴”中,写在海南开放与包容的发展底色上。
(三)
当前,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在即,此时举办针对外国专家的颁奖仪式,既是对国际人才过往贡献的致敬与认可,更是向全球英才释放出海南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实践表明,引才靠产业,留才靠温度。产业搭建干事舞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而生活服务的贴心、发展环境的包容、权益保障的扎实,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温度,才能让人才真正放下顾虑、扎根下来。
海南自贸港即将全岛封关运作,更加完备的产业科研体系、更加友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更加完善的生活服务保障,必将为全球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扎根海南”变成自然而然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