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三亚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攻克“双血栓+气性坏疽”
2025年10月09日 18:58 来源:三亚中心医院

  近日,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成功救治一名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并发门静脉血栓及气性坏疽的患者,从确诊到开通血管仅用2小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

  惊险时刻:腹痛背后藏着血管危机

  9月15日凌晨,57岁的患者张先生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腹痛,约10分钟后症状缓解,他没放在心上、可谁能想到,这短暂的腹痛竟是危险的“预警信号”——此后两天,腹痛愈发频繁,9月17日下午,他再一次剧痛中晕厥,被家人紧急送往三亚中心医院急诊科。入院时张先生血压已跌至75/40mmHg,脉搏细弱约102次/分,蜷缩呻吟、冷汗淋漓,但腹部触诊仅见轻度压痛,其症状与休克体征严重不符。

  急诊医师意识到患者可能为急危重症,立即给予液体复苏,通过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急诊CT显示门静脉积气,增强CT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肠道血运中断已超过48小时,部分肠管呈缺血性改变。更危急的是继发门静脉血栓形成,并出现气性坏疽感染征兆。

  多学科联动:2小时打通生命通道

  “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刻手术!”急救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迅速联合普通外科、ICU等多学科会诊。向家属充分交代病情后,普通外科团队立即为患者实施腹腔探查,切除坏死肠段约80cm,术前术中加强抗感染措施,并对肠系膜上动脉及门静脉进行溶栓治疗。当监测仪器显示血管血流重新通畅时,距离患者确诊仅过去2小时。

  术后张先生被转入ICU继续强化抗感染治疗,并持续抗凝,通过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术后第3天,启动肠外营养,逐步过渡至低脂流质饮食。术后12天后,顺利出院。

  成功救援背后:那些能救命的“关键提醒”

  此次救治成功源于急救中心、普通外科、ICU的无缝衔接,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该院急救中心主任朱勇德强调,年老患者如出现急性腹痛,应立即就医,尽早排查肠系膜动脉栓塞等血管急症。患者出院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并每3个月复查血管超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腹痛到肠坏死仅4-6小时,门静脉血栓形成后死亡率骤升至80%。”该院普外科主任侯本新提醒公众要警惕“症征分离”现象,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血管健康。

  这场生死救援不仅救回一条生命,更给所有人提了个醒:面对身体发出的“疼痛信号”,千万别抱有“忍忍就好”的侥幸,有时,早一步行动,就多一分生机。(来源:三亚中心医院)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