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课本剧《课本中那些有趣的故事》在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首演。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10月12日,在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前来看剧。 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10月12日,在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家长陪同孩子前来看剧,并在开场前自拍。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10月12日,在海口王府井海垦广场噜咻喜剧俱乐部,兼职演员在进行表演培训。 本报记者 杨鹤 摄
10月12日,龙湖海口天街巨好玩盒子儿童剧场内,孩子们沉浸在欢乐的互动体验中。 本报记者 杨鹤 摄
10月11日晚,市民谭静瀞专程前往海口百方广场FCai剧场,观看了一场即兴喜剧演出。沉浸式的表演让她开怀欢笑,一天的工作压力顿时得以释放,心情也变得格外舒畅。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看剧正在成为海口商圈的一种新风尚。从年轻人爱看的脱口秀、即兴喜剧到亲子家庭热衷的儿童剧,小剧场正以多元的内容形态,融入商圈,串联起城市文化新场景,演绎城市新空间,也让海口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愈发鲜活、更有温度。
□本报记者高潮 龙易强
笑声飞扬 小剧场成休闲新宠
“想要观众喜欢,就要多互动,多提供情绪价值。”10月11日晚,八点不到,已经有人陆续来到FCai剧场,奇即喜剧负责人赵宇正忙着为观众检票,安排观众就坐。演员“兔兔”和“康Sir”作为即兴喜剧演员,在台上配合默契,夸张搞笑的表情与妙语连珠,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很有意思,下次还要来。”市民王冉说,几十元的票价十分亲民,既能轻松负担,又能收获快乐。
10月12日晚,位于上邦百汇城的海笑剧场内,正在上演一场脱口秀开放麦,5位表演者在台上“嗨讲”,台下观众听得津津有味。演员多是讲自己生活、工作的经历,迅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商场就能看剧,不用再跑去专门的文化演出场所,对观众来说也很便利。”海笑剧场创始人谭崔乐于把剧场开进商场,通过脱口秀满足年轻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除了面向年轻人的喜剧演出,小剧场的身影也活跃在亲子文化领域。10月12日,在位于龙湖海口天街B馆的巨好玩盒子剧场·小鸡哆哆,《鞋匠与小精灵》《兔兔中秋办事处》等7场不同主题的儿童剧在这里上演。剧场负责人、剧目编导游心仪告诉记者,他们剧场主要面向3至12岁的儿童及其家庭,在剧目类型上,主打沉浸式亲子互动儿童剧,涵盖科学益智、思想教育、文化历史、生命与健康等不同类型的儿童剧剧目,同时也创办了新的项目——戏一戏工坊。“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演员会引导孩子或亲子家庭进入各种各样的情境中,在体验中感悟道理。”游心仪说。
“当前小剧场数量增多,本质是海口夜间文化消费需求升级的体现——夜经济不再只局限于夜市、酒吧,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正在提升。”今年9月,嘎啦剧场入驻海口国秀城,其负责人王传棋也是海南文创IP波波椰创始人。他表示,小剧场的兴起,对市民而言,多了便捷、多元的文化消费选择,也更加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对城市来说,小剧场承接了新老居民的文化需求,让城市的文化气质更鲜活、更有温度。截至目前,嘎啦剧场已开展6场活动,场均观众人数稳定在40人以上。
运营灵活 多种因素催生演绎新空间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类似的小剧场纷纷入驻龙湖海口天街、海口王府井海垦广场、新埠岛新海湾广场、西海岸星茂购物中心等多家商场。
“选址商场,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今年1月,噜咻喜剧入驻海口王府井海垦广场,每月推出多场脱口秀表演。其创始人之一的黄恒霖说,商场有流量优势,“很多人可能是来逛街吃饭,偶然发现演出,就‘顺便’看了一场,这是一种高效的‘流量转化’和‘场景邂逅’”。
黄恒霖认为,小剧场内的表演和商圈形成了业态互补,形成“喜剧+购物+餐饮”的一站式休闲闭环,“对商场来说,我们增加了它的文化属性和吸引力;对我们而言,商场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稳定的运营环境”。
“相比大型剧院,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极致的亲密感与互动性。”游心仪介绍。在亲子互动儿童剧中,他们运用了全新的270度投影技术,为故事场景营造出更强烈的沉浸感。孩子们不仅能清晰看到演员的表情,还能上台参与表演——这种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是大型剧院难以实现的。与此同时,剧目更新速度快,能够迅速响应孩子的兴趣和社会热点,并探索更多先锋、小众的主题。
对商场而言,小剧场带来了消费新场景。“通过引入小剧场这种新业态,吸引更多年轻人过来,给商场带来人气。”上邦百汇城企划部经理黄植柠说,该商场一直致力于打造成年轻人的消费场景,也是看中了脱口秀等文化形式深受年轻人喜爱,商场也会对小剧场提供租金等方面的优惠。
相比传统大剧场,小剧场不仅运营更灵活,票价也更亲民,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作为省内演艺“正规军”,海南省演艺集团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近年来也开始探索小剧场模式,以更灵活的姿态贴近市民文化生活。10月11日晚,由海南省演艺集团承办的《博德乐马头琴弦乐四重奏音乐会》在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奏响。市民庞茜带着孩子,在悠扬的琴声中如痴如醉。她表示:“不用去大剧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质量的专业演出,非常有利于培育孩子的艺术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政策助力 小剧场也有大梦想
采访中,多名小剧场创始人吐露心声:目前,海口这类小剧场还比较小众,观众的接受程度有待提高,跟外地大城市相比,其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今后能更多地被“看见”。
噜咻喜剧作为代表海南本土文化的喜剧俱乐部,有一支10多名演员组成的团队,主要有线下脱口秀开放麦、单口专场、漫才喜剧和即兴表演。“像上海等大城市,脱口秀基本全天都有,场次多,受众广。海口目前主要是集中在周末,观众数量也有限。”黄恒霖坦言,未来,会进一步拓展剧目种类,多尝试魔术喜剧、精品秀、线上喜剧电台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并通过在抖音、微视频等平台进行线上宣传,将剧场名气“打出去”,“在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我们还想做双语表演,满足外籍人士的文化娱乐需求。”
“当前小型剧场发展面临的核心瓶颈,在于演出资质管理标准的缺失与现行审批制度的制约。”作为海口市政协委员,王传棋直指问题核心,海口针对小型剧场的演出资质暂无具体管理标准,现行的演出许可审批制度主要面向大型演艺机构,且门槛较高,对于资金有限、人员精简的小剧场而言,构成了不小的经营压力。
对此,王传棋建议借鉴餐饮行业“承诺制”的成熟经验,对小微演艺场所简化审批流程,变“事前严格审批”为“事前承诺+事后动态监管”,同时推动“承诺制”与“报备制”同步落地,既降低小微场所的准入门槛,也能通过后续监管保障行业规范。“我们期待政府部门能针对优质小剧场和小演出团队给予相应扶持,如简化申请流程、降低申报门槛等。”
记者从市旅文局了解到,今年5月,海口已出台鼓励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鼓励传统剧场、商业综合体等活化空间利用,发展沉浸式演艺项目,并给予资金扶持。
“我们关注到现在商场内小型剧场的兴起。市民在购物休闲之余,就能欣赏到脱口秀、儿童剧等多样化的演出。”市旅文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海口加快推进“国际演艺之都”建设,通过引进精品剧目、举办艺术节(展)等措施,推动演出市场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升温,为小剧场这类新兴演艺形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同时,小剧场的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在品牌建设、演员培养、观众拓展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届时,随着小剧场的不断健康发展,“商场里的戏剧”将真正成为海口城市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记者手记
期待小剧场长成“大风景”
□本报记者龙易强
走,看“剧”去!如今在海口,这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休闲新选择。几十元的亲民票价,商场里的便捷位置,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小剧场正以轻盈灵动的姿态,悄然改变着椰城的文化生态。
这些小剧场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关键在于找准了市场缝隙。与传统大剧院相比,它们更贴近生活,更注重互动,让艺术从高高在上的殿堂走进寻常百姓的休闲生活。无论是年轻人下班后看场脱口秀放松心情,还是亲子家庭周末共享儿童剧的欢乐,小剧场都以温暖的姿态拥抱了多元文化需求。
但笑声背后,亦有焦虑:演出周末扎堆、平日无戏;审批标准主要面向大剧院,小团队“望证兴叹”;观众多半靠“路过”,复购率不高。如何让一时的热闹变成持久的繁荣?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对小剧场而言,既要保持亲民特色,又要不断提升艺术品质。在“喜剧+”“亲子+”基础上,结合海南本土文化,应探索更多元的艺术形式,让每间小剧场都拥有独特个性。更关键的是政策支持。针对经营者反映的审批门槛高、运营压力大等问题,不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为小微演艺场所开辟绿色通道,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