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26日讯(记者符吉茂)记者从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四批典型案例,“海南省知识产权局、海口市政府协同共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示范区”案例从全国众多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构建便民利企服务体系
此次评选在地方推荐基础上,经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第一轮筛选,初步确定63个案例,再通过线上答辩、专家评审等环节的综合评判,最终确定30个典型案例。
据了解,2023年12月,海口市与海南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工作方案,明确由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统筹牵头,以海口国家高新区为试点,全国率先将分散于各部门的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版权、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数据知识产权、商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域名等知识产权服务职能进行“全口径”整合,推行“一窗口统办、一平台交易、一链条保护、一站式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并组织市场监管、版权、公安、法院、检察、仲裁、公证等部门联合设立集中办公区。同时,通过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海南业务受理窗口、国家级海口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以及多家院校、科研机构等优质资源,成功构建起集政务服务、综合服务、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便民利企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近年来,海口积极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通过强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推动海口国家高新区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深化产研融合,借助“乐城研用+海口生产”模式,为海南生物医药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自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示范区创建以来,取得系列显著成效: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成功吸引农夫山泉、东鹏特饮、美国帝基生物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成功获批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累计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约55亿元,较同期增长33%;在企业发展与“出海”护航方面,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累计发出风险预警函约600封,出具指导书44封,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约400万元。同时依托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海口国家高新区审判庭,高效审理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案件400余件。此外,海口不断夯实创新发展基础,截至目前,海口国家高新区纳统企业达448家,累计拥有专利6852件、商标12000件,累计集聚省市级人才团队55个、省级人才称号955人,并形成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集群。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今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将更加突出。“海南省知识产权局、海口市政府协同共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示范区”案例成功入选,充分体现了我市通过整合“全口径”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同时,该案例也为区域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