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是这样做吗?”“我的好看吗?”……10月19日上午,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的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的制陶室里,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群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揉捏着手中的泥巴,沉浸在黎陶制作的乐趣中。
这是昌江文化馆“百姓学堂”第三期公益培训亲子黎陶班授课现场。自2018年以来,昌江充分发挥该县文化馆的公益职能,以文化惠民为导向,持续开展全民文化和艺术普及活动,内容涵盖非遗、舞蹈、器乐、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
9月22日至10月20日期间,昌江文化馆还在七叉镇尼下村、石碌镇保突村成功举办了两期黎锦文创产品制作培训班。共有50名非遗爱好者及黎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培训,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黎锦技艺的传承储备了新生力量,同时也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拓宽了产品市场化的路径。
课堂上的亲手体验,是昌江非遗普及的生动缩影,而在街头巷尾,更多元的非遗魅力也正精彩绽放。
“我们不靠机器,全凭双手织造,做好一件要花两三年。”日前,一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昌江石碌镇东风路的口袋公园里举办,68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羊玉兰在展位旁席地而坐,专注地织造黎锦。
羊玉兰告诉记者,自己手上这件作品从去年开工,至今还没完成一半。尽管现在有了精细的机器,但为了保持黎锦的原始韵味,从纺线、染色到织造,她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
活动中,军话民歌与村话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轮番登台,唱响富有黎乡韵味的传统曲调;多位省级和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则集中展销黎锦、黎陶、牛皮凳、藤编等非遗产品,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
“藤编、牛皮凳、黎锦啥都有,我们的非遗产品太丰富了!”现场,市民刘叶丹穿梭在各个展位间,连连赞叹。
今年以来,昌江文化馆已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余项。从课堂上的亲手体验,到街头的集中展示,昌江正通过多种形式,让非遗走出传承地,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近日,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昌江刘败发、黄玉英、钟育德、何永兰和陈桂红等5人入选,涉及5个代表性项目,标志着该县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再结硕果。
昌江文化馆表示,接下来还将举办民歌专场表演、黎陶制作比赛和牛皮凳制作培训等活动,推动非遗进一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传承与推广。
(本报石碌10月2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