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期望 特约记者 许晶亮
10月13日上午10时,海口琼山区凤翔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热闹非凡。76岁的周麟科正和十多名老人在一楼大厅敲击非洲鼓、欢快起舞;七八位坐轮椅的老人静坐一旁,悠闲欣赏;二楼活动室内,几位老人正品茶看电视,惬意自在……
“这里每天都充满欢乐,也是我们‘1+N+X’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枢纽’。”海口市民政局养老科相关负责人马俊介绍,2023年,海口市琼山区率先在全省试点“1+N+X”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1”个镇街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联动辖区内“N”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X”个老年人家庭,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选择多样化的养老方式。
“枢纽”站点
为养老多选题奠定基础
位于美舍河畔的海口琼山桂林社区,共有20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因成功推行“1+N+X”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该社区不仅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还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为让社区老人安享晚年,桂林社区将办公楼旁的一栋旧楼改造为凤翔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内设有长者食堂、老年人活动中心(长者日间照料中心),二楼和三楼还设有老年人生活用房,供社区及周边有需求的老人使用。为提升运营水平,琼山区引入一方养老服务公司,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街道层级的养老‘枢纽’,下设多个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一方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祝蕾介绍,以凤翔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例,除了桂林社区的中心外,还在那央村、大园社区分别设立了养老服务站。这些站点同样配备长者食堂、活动中心和老年人生活用房,服务内容与综合中心保持一致。
在凤翔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希望离家居住就可入住中心,享受与其行动能力相匹配的照护服务;居家养老且行动便利的老人,可到长者食堂就餐,参与各类文娱活动;行动不便的老人,则可享受送餐上门等服务。
“这种做法为老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选择。”马俊表示,不同老人有不同需求。有些自理能力强的老人更愿意居家养老,当子女不在身边时,排解孤独成为难题。
获得感满满
老人聚在一起乐享生活
“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女儿也不用太操心我的生活。”陈惠林的两个儿子在广州工作,女儿住在琼山区府城街道。由于家中还有其他老人需要照顾,女儿将她送到了凤翔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起初,陈惠林想去广州和儿子同住,但入住中心后,她发现女儿的决定是正确的。
“有室友聊天拉家常,女儿也经常来看我。”陈惠林说,该中心共有37张养老床位,目前已全部住满,不少老人还是以前的老邻居。女儿一有空就会煲汤送来,或带她去喝老爸茶。女儿忙碌时,陈惠林就在活动中心和其他老人打牌聊天,或在附近散步锻炼,生活充实而有趣。
居家老人同样能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找到所需服务。桂林社区65岁的符彩珍老人,老伴两年前去世,儿子儿媳中午通常不回家吃饭。近两年来,她的午饭基本都在长者食堂解决。
“菜品丰富,每天不重样。”符彩珍说,作为海口本地居民,她可享受长者补贴,每餐只需10元,既实惠又方便。根据海口政策,特困老年人免费用餐,城市低保家庭等困难老年人每餐支付3元,其他老年人支付10元。行动不便的特困老人还可享受送餐上门服务。
此外,长者食堂也面向全年龄段开放,不仅老年人可以在此用餐,中青年人也常来。“我还有几个年轻的‘饭搭子’,边吃边聊特别开心。”符彩珍笑着说,每天的饭点是她最期待的时刻。
老年友好型社区
让养老生活更精彩
“‘1+N+X’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以社区为半径的养老圈。”马俊表示,通过综合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整合了餐饮、住宿、社交、娱乐等多元服务,老人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不必在“离家”与“居家”之间做单选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无须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就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目前,海口已建成28家镇街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成功打造122个社区养老服务圈。未来,这些中心和站点将进一步升级,成为集医疗、康复、娱乐、餐饮和照护于一体的开放式、智能化、专业化养老场所,为社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基础护理、医养康养、智慧家护、老年助餐、养老顾问等八大类服务。
在推进“1+N+X”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海口也在积极建设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截至目前,包括桂林社区在内,全市已有7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今年还有4个社区启动创建。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将重点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同时,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高龄、失能、重残等居家老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