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南新闻11月13日电(记者 张茜翼)在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来临之际,海南成美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岳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糖尿病防控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三大难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误区仍是防治的关键瓶颈。
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1%–12%,且呈显著上升趋势。“然而,约半数患者不知自己患病,部分人在体检时才发现血糖异常,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刘岳鸿表示,糖尿病作为“甜蜜杀手”,其危害具有隐匿性,许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才意识到严重性。

海南成美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岳鸿正在看诊。受访者供图
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专家,刘岳鸿指出,该病是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机制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微血管损伤、氧化应激及神经元病变密切相关。她提醒,间断性视力模糊、眼前少量黑影/漂浮物、轻度夜间视力下降或对比敏感度变差等均为早期视网膜病变信号,糖尿病患者需定期进行眼底筛查。
在基因研究方面,刘岳鸿表示,基因多态性分析有助于预测疾病风险、指导用药。例如,携带VEGF基因突变者更易发生视网膜病变,需更早、更严格控制血糖,并缩短随访间隔。她预计,随着基因检测普及,糖尿病治疗将逐步走向“个体化靶向时代”。
对于已确诊患者,刘岳鸿提出“5+7+1”管理模式:即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血脂及尿微量白蛋白五大核心指标;关注心、脑、肾、眼、神经、足、皮肤等七大靶向器官;并始终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她特别强调糖尿病足管理的重要性,“微小的足部损伤可能发展为严重感染甚至截肢”,建议患者每日自查双足,及时处理破损。
在数字医疗方面,海南成美医院已开展远程血糖监测与可穿戴设备应用。刘岳鸿认为,数字化设备能帮助患者了解血糖波动与生活方式的关联,但需避免过度焦虑。医院通过医生端实时预警,及时指导患者调整治疗方案,尤其对合并肿瘤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更需精细化。
对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刘岳鸿给出三条核心建议:一是保持心态平和,树立糖尿病可防可治的信心;二是立即进行全面体检,评估基线健康状况;三是定期随访,动态监测指标变化。“确诊糖尿病或许是改变的契机,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有效的治疗,糖友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存寿命可能优于同龄人。”
刘岳鸿呼吁,糖尿病防治需医患、家庭、社会协同努力。家人应支持患者饮食管理,社会需提供更多无糖食品、健身设施与心理关怀。
随着数字化、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发展,糖尿病管理正迎来更精准、便捷的时代。刘岳鸿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海南地区糖尿病防治体系建设,助力“健康海南”行动落地见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