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心怡
一桶看似普通的大豆油,背后藏着一项政策的巨大利好。
在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的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斯卡粮油),不中断的自动化生产线每年生产出数百万吨食用油,最终成为国内消费者餐桌上至关重要的底味。“2021年投产至今,累计享受加工增值减免关税约3亿元人民币。”澳斯卡粮油董事长张慧说。
澳斯卡粮油是一家集食用植物油、植物蛋白和磷脂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和国内外产、贸、销于一体的综合型粮油加工企业。其主要从巴西、加拿大等地进口原料,在保税港区加工后,产品销往海南市场和其他省份。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对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的不含进口料件或者含进口料件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是海南自贸港最具含金量的政策之一。2021年7月23日,澳斯卡粮油生产的500吨大豆油经海关放行销往内地,免征关税41万元——该公司由此成为全国首家享受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的试点企业。
就在澳斯卡粮油的对面,于2023年进驻洋浦的海南海岛燕屋食品有限公司厂房内生产线运转不停。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优质燕窝原材料被剔除杂质,送上自动化生产设备,成为一碗碗受市场欢迎的滋补佳品。“我们还从南非、澳大利亚等地进口优质鲍鱼、花胶、海参原材料生产产品。借助‘零关税’、加工增值免关税等政策,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让我们有更多资金提升产品质量。”该公司总经理陈法泽介绍。
从巴西的大豆到马来西亚的燕窝,从西班牙的火腿到加拿大的海参,世界风味因这项政策汇聚在洋浦,又香飘内地万千食客餐桌。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实施4年来,覆盖行业从最初的粮油、玉石、肉类等领域,拓展到医药、珠宝、石化等多个制造产业,呈现“多点开花”景象。
随着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的享惠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企业为这项政策奔赴海南、落户洋浦。
今年8月建成投产的中熬汤业3万吨小分子蛋白原汤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是洋浦启动国际健康食品港建设后首个落户、首个投产的高端食品加工项目。“我们的原料来自海外,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能帮助我们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中熬汤业(海南)科技有限公司厂长王庆祥说,该项目一期投资3.5亿元,打造日加工500吨骨肉原料生产线,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
据了解,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从最初在洋浦保税港区先行先试,拓展到省内综合保税区、洋浦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再进一步扩大到海南全岛,享惠范围从一域变全域。目前,除海关失信企业外,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适用对象企业不限规模大小,也不限国企、民企、外企,实现对海南省内企业的全覆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目前,海南利用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的内销货值超百亿元,免征关税超8亿元。开放的政策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红利,也让消费者品尝到世界各地的风味。(本报洋浦11月1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