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图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11月13日上午,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歌舞团的舞蹈排练厅里,副队长董建忠拿出一把陪伴他8年的竹木乐器。他轻轻贴近吹口,指尖在出音孔间灵活跃动,一曲柔和悦耳的《葬花吟》便流淌而出。
灼吧和鼻箫是两种黎族竹木乐器,而董建忠手上这把则是巧妙地将二者合二为一,形成独特的连体乐器。“当年制作出来时全省只有两把,这就是其中之一。”董建忠语气中透着得意。
这把连体乐器,是他一眼相中的。2017年,他到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卓耀伟老师家中选购乐器,本想挑选灼吧和鼻箫,却无意间瞥见墙上挂着的连体乐器,“一见钟情,眼睛再也挪不开”。
起初,卓耀伟并不愿割爱,董建忠很执着,现场露了一小手。最终在几分钟“面试”演奏后,卓耀伟被他的真诚与才华打动,点了点头。“他看出我是真心喜欢,也觉得我与它有缘。毕竟,没有悟性是吹不响鼻箫的。”董建忠轻抚乐器,眼中满是珍视。
董建忠接触竹木乐器始于童年。他的父亲和兄长都是吹奏乐器的能手,家中常常回荡着竹笛、唢呐、鼻箫、灼吧、唎咧的声响。他们不仅擅长演奏,还会制作乐器。
“制作竹木乐器,选材很关键。”董建忠介绍,当地人通常11月中旬至12月底砍竹,因为这段时间的竹材不易生虫。音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孔,制作灼吧时“开孔”尤需精细,“孔的宽窄、厚薄,都要控制得当”。
他回忆,小时候家住茅草屋,家人常将竹木乐器挂在灶台边,借炊烟熏烘,以保持干燥。“这是一种古老的保养方式,能防虫防潮。”
从小耳濡目染,上初中时,董建忠已会吹奏葫芦丝和笛子,后来学习吹灼吧也轻松上手。如今,他几乎每天都会抽时间练习灼吧或鼻箫。
于爱音乐的人而言,乐曲也是他们的“母语”。董建忠最钟爱的曲子,是年幼时听外婆和妈妈唱的黎族歌曲《摇篮曲》。虽然用葫芦丝也能演奏,但在他心中,用灼吧演奏才有那种独特的韵味。
“每次心情低落时,我就会吹《摇篮曲》,把所有的不愉快倾诉给它,再通过旋律释放出来。”董建忠说,听这首曲子最能解压,给他带来母亲怀抱般的慰藉,“有时候吹着吹着,会不自觉落泪”。话音刚落,他又即兴吹奏起了心爱的旋律。
在他看来,灼吧的音色不似笛声那样清亮,却更加柔和,“能抚平内心的波澜”。它不是一件冰冷的演奏工具,而是一位静默倾听的“知音”,一个承载记忆的容器。
董建忠格外珍惜这位“知音”。在家里,他将连体乐器“藏”在卧室衣柜顶上,平时不让别人触碰。他常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昌江矿区中学的音乐教师林敏丽合作演出,吹灼吧为她伴奏。董建忠能歌善舞,伴奏亦乐在其中,他觉得吹奏乐器“不仅练了气息,也有助于提升演唱功底”。
今年5月18日,董建忠带着这把连体乐器远赴杭州参与节目录制。那是他第一次携带它走出海南,“那是带它去的最远的地方”。他还在直播间演奏,帮昌江芒果和地瓜种植户“带货”。“一小会儿就卖出了上万单。”他笑着说,语气里带着几分骄傲。
目前,董建忠正带着歌舞团的两位年轻人,向他们传授灼吧吹奏技巧,培养新生力量。
“我一直把乐器当作知心朋友,也希望它们有更多知音。”董建忠说,竹木乐器是他与黎族文化“血脉相连”的纽带,一生为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