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正文 分享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中秋节的起源和风俗
2022年09月09日 08:49  来源:海南日报  宋体

  ■ 金满楼 

  一轮圆月挂天边。一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或许有人会问,古代人也过中秋、吃月饼吗?中秋节是何时形成的?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

  始于祭月传统

  通常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传统。在古人看来,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对季节变化及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祭拜日月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礼记》中就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祭拜月亮,说明先秦时代的帝王已经开始祭月、拜月。

  此外,中秋节的起源也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庄稼成熟谓之秋”,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秋分祭月”也逐渐演变成传统的中秋节。此外,皎洁的圆月本就是中秋一大美景,皇家贵族、文人雅士的赏月之风也由此兴起,并逐步传到了民间。

  唐代,中秋节开始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在长安,中秋赏月盛行一时,很多诗人都留下了咏月的诗句。北宋后,八月十五被正式定为“中秋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明清时期,中秋节的地位更加重要,成为与端午、年节并重的“三大节”之一。此时,中秋的节日气氛也更加浓厚,如陆启泓在《北京岁华记》中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此外,时人以月亮和月饼之圆比拟家人之团圆,中秋也成为家庭团聚的节日。明朝田汝成在《西湖游览记》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也称:“(八月十五)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佳节之日,月圆饼也圆,合家分吃,家人团聚,可谓其乐也融融。

  月饼的变迁

  曾有人说,隋末唐军起义时,裴寂以圆饼为军粮,由此产生了月饼。此外,唐僖宗在曲江宴上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也有人认为这是中秋月饼的起源。

  饼是中国古代的常见食品,不过月饼和一般饼显然不同,它是古人在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并且和中秋节一样有着不同的变迁。北宋时期,皇家吃的月饼被称为“宫饼”,民间则称之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曾写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由此可知,宋朝时的月饼已经开始用酥油和糖作馅了。

  明朝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如沈榜《宛署杂记》中的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帝京景物略》也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到了清朝,月饼的品种越来越多,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苏式月饼的记述:“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当时,月饼制作大多融入了当地的饮食习俗,其他如广式、京式、晋式、潮式、滇式等月饼,也同样盛行于各地并被人们所喜爱。

  各地中秋习俗

  中秋之夜,除了祭月、赏月、吃月饼外,各地也有着不同的习俗。有些地方,中秋时可以赏桂花、饮桂花酒;有些地方,中秋会举行猜灯谜活动;在浙江一带,观潮是中秋的一大盛事;在广东,则有扎灯笼“树中秋”的习俗(又名“竖中秋”),等到中秋晚上,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在南方一些地区,中秋节还有点“宝塔灯”的习俗。所谓“宝塔灯”,就是由村童村民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塔中供奉地藏王,中秋夜在四周燃灯,谓之“塔灯”。此外,在江西还有中秋“烧宝塔”的习俗,如清代《吉安府志》中就有“中秋玩月,儿童烧塔为乐”的记载。对此习俗,《中华全国风俗志》更有详细描述:“(孩童)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据传,烧宝塔的习俗源于元末,当时义军以烧宝塔为举义信号。也有人认为,“中秋烧宝塔”是为了纪念南宋末年的宰相文天祥,因为后者是江西庐陵人(今吉安),在南宋灭亡前,他曾率军抵抗元军。据说,为了帮助南宋军队抗击元军,江西百姓在渡口砌起宝塔,为其渡江照明。文天祥被俘身亡后,江西百姓在中秋烧宝塔,以此祭奠这位英勇不屈的文宰相。后来,随着江西人的四处迁徙,这一习俗也播撒到各地。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