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口之窗—正文
海口:做好有效衔接 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05月31日 18:44  来源:海口日报
海口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图为景色旖旎的新旧沟湿地,吸引众多游客自驾到蛇桥踏青。记者 张俊其 摄
海口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图为景色旖旎的新旧沟湿地,吸引众多游客自驾到蛇桥踏青。记者 张俊其 摄

  这是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喝得上放心水、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得上新房、有工作、有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十三五”以来,海口市坚决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当作第一民生工程,凝聚全社会合力共同参与其中。

  去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成为其中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一年来,面对全力应对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三个大考”,海口市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坚决扛起省会城市责任担当。

  一年来,海口市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实现22个贫困村均达标出列,4342户1.9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收入达到15935元,年均增长超过30%;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贫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年来,海口市不断完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824名干部270个乡村振兴工作队覆盖所有镇村,做到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实现无返贫和新增贫困,为脱贫群众筑牢坚强后盾。

  如今,已实现脱贫的乡亲生活如何?乡村振兴工作队又将怎样有效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广大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报邀请脱贫户、“田教授”“新农人”以及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等各行业典型性人物进行讲述。

  秀英区东山镇建丰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杜冠海:

  不忘初心使命 当百姓贴心人

  聚焦群众身边事,争当服务群众“贴心人”。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我践行着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最贴心的服务,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我叫杜冠海,2019年2月,了解到单位要选派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派驻到农村时,我没有多想,觉得“作为一名老党员,应当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于是第一时间主动向单位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请加入乡村振兴工作队,并入选被派驻到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建丰村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我深知,作为一名党员,肩头担子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光荣的使命。刚到建丰村,我就开始遍访党员、脱贫户,与党员干部交心谈心,帮助村民解决难题。经过我的多次协调,建丰村村道得到硬化,村庄主要道路、路口、村民活动场所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民夜间出行安全隐患得到解决。除了道路问题,还有一件事,在我心中始终放不下的,是建丰村全村村民用电问题。在我们的努力下,相关部门改造了村里的电网,如今的建丰村不再存在电压不稳或过低的情况,基本解决了生活用电及农业生产用电问题。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乡村人居环境卫生的治理,建丰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我知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做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不断夯实发展基础。2020年4月开始,我带领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并结合建丰村实际,根据专家的意见,经过不断尝试,最终确定引进海南星农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蚯蚓养殖项目。通过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助推建丰村全面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将产业发展与壮大村集体经济、脱贫户紧密相连,走出一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本报记者 陈丽园 整理)

  秀英区永兴电商扶贫中心工作人员王聚鹏:

  发挥自身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舞台,通过“互联网+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而我是众多“新农人”中的一员。2017年,回到家乡的我成为一名“新农人”。乡村振兴,人人可期,人人可为。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书写属于我们的乡村振兴故事。

  我叫王聚鹏,是永兴电商扶贫中心工作人员,几年来,为帮助鼓励脱贫户发展种养殖产业,永兴电商扶贫中心通过开班培训、开展活动、爱心企业认购、开设网店销售等方式倾力教授农户种养殖技术和拓宽销售渠道,让电商成为链接扶贫的有效工具,帮助更多脱贫户增收致富。

  秀英永兴全镇荔枝优良嫁接品种种植面积23002亩,有“荔枝王”、大丁香、玉谭蜜荔、新球蜜荔和无核荔枝等品种,其中“荔枝王”种植面积约1.8万亩。永兴79个自然村,村村有荔枝,包括野生荔枝在内有近四万亩。为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打响海口火山“荔枝王”品牌效应,“荔枝王”上市前,我每天会和同事深入果园,摸清村民的荔枝种植情况,并收集完善信息,全力做好产销对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线上推介。同时,寻找客商,教农户自己做微商,在网上预售。

  奋斗是幸福的。今年,海口火山“荔枝王”迎来丰收,市场销售火热。除了多举措帮助农户拓宽渠道销售荔枝,我们还严格把控果品质量和分级,并首次推出“一镇式”智慧广电广播服务系统,每个村都有广播服务,播报集散中心收购量、收购价格等信息,实现荔枝资源共享。

  “新农人,新风采”,乡村振兴为“新农人”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下一步,我将发挥自己的优势继续开拓和坚守,发展壮大永兴特色产业,带领乡亲致富,相信有“新农人”的助力,乡村振兴定将展现新景象。(本报记者 陈丽园 整理)

  琼山区旧州镇脱贫户王茀安:

  当好“领头雁” 同走致富路

  通过党和政府的帮扶,我摘掉“穷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被聘为“田教授”后,我毫不保留地把致富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带领乡亲共同致富,齐心协力打造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的美丽新农村。

  我叫王茀安,是琼山区旧州镇雅秀村委会雅龙上村人,家里新建的院子很大,喂了几十只鸡,很快就要出笼了,又会多一笔收入。这不仅让我回想起早些年的情景,当时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五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瓦房。在政府帮扶下,全家才顺利脱贫致富,并凭借勤劳的双手,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我是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才摘掉“穷帽”,过上幸福生活的,所以也想帮助乡亲发展产业,一起致富。2018年,作为脱贫致富典型,我被旧州镇聘为“田教授”,奔波于田间地头,在全镇各村委会宣讲脱贫致富的经验做法,传授致富经,为广大乡亲“传经送宝”。我走到田间地头,为有需要的农户提供“点单式”传授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技术。

  我给全镇200多人上过课,村民喜欢听我这位“田教授”讲课,每当遇到问题,大家会打电话邀请我到田地里查看情况、帮忙出点子,我是随叫随到。前几天,我给大家讲了瓜菜的后期管理,由于周边村子种植辣椒、豆角、南瓜比较多,所以就针对这类瓜菜的病虫害管理进行技术指导。现在,看到听我讲过课的农户掌握一技之长,瓜菜种得好卖得好,生活有了改善,我感到特别快乐,特别满足。

  “科学种植、科学养殖才能致富。”从贫困户到奔小康,我真切感受到,想致富首先要解放思想,光有勤劳的双手不够,还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用乡亲听得懂、学得会的语言给他们讲课,是我给自己最大的鼓励,实现了我“带领乡亲共同富裕”的心愿。今后,我将继续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更多村民一起科学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报记者 史瑞丽 整理)

  琼山区三门坡镇脱贫户卢照武:

  倾心传授技术 助力共同发展

  建设海南自贸港,农民同样要尽一份力。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我与许多贫困户一样实现脱贫。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接下来,我不会停下脚步,而是希望通过努力,带领更多乡亲致富奔小康,助力乡村振兴。

  我叫卢照武,是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清泉村人,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帮扶干部为我制定5条帮扶计划,一方面督促自己坚持参加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一方面鼓励自己根据实际条件发展产业。

  有了奋斗目标 ,我找到了脱贫动力,开始学习养羊技术。除了勤奋学习、请教有经验的老人,我还找来大量有关养羊书籍阅读,并坚持参加每期的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一年下来,我学到了种养技术,家里的羊从原先的20头发展到100余头,家庭收入达4万多元,于2016年顺利脱贫。由于羊养得好,乡亲们有什么问题都来问我,大伙儿还给我取了个头衔“羊博士”。

  清泉黑山羊养殖基地成立后,我曾被聘请为场长,不仅每月有了5000元的固定收入,还享受年底利润分红。当场长后,我带领5户贫困户进场务工,共享扶贫成果。如今,我是基地的一名专业饲养员,跟乡亲一道致力于发展黑山羊产业。因脱贫成效明显,我荣获“省脱贫致富夜校优秀学员”称号和海口市“创业脱贫致富之星”称号,被邀请作为脱贫致富代表参加海南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节目录制。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的小家能有现在的生活水平,完全是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也是各级政府实实在在帮扶的结果。帮扶干部真心付出,带我走上了致富道路。”为了回馈社会,我愿毫无保留地将科学养羊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基地每一位员工,尽己所能地帮助更多人发展生产,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本报记者 史瑞丽 整理)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