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华之窗—正文
龙泉镇:木雕技艺搬进课堂 乡村美育焕发活力
2021年07月15日 17:05  来源:海口日报
木雕课上,金师指导学生使用刀具。 (受访者供图)
木雕课上,金师指导学生使用刀具。 (受访者供图)

  海口市龙泉镇是知名的黄花梨木雕之乡,为了将本地艺术发扬光大,增强乡镇学生的文化自信,2018年9月,海口市龙泉中心小学美术组组长金师在校内首次开设木雕课,让传统艺术的花朵开在希望的田野上。

  3年来,金师迎难而上,不断摸索改进授课形式。木雕课的学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70人。木雕课结出的硕果,焕发了乡镇学校的美育活力。

  数学老师“改行”教木雕

  2000年9月,刚毕业的金师来到海口市龙泉(十字路)中心小学任教数学学科。当时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金师同时兼职美术教师。2015年,从小热爱美术的金师自告奋勇向学校申请当专职美术教师,开始了他的美术教学生涯。

  一次外出观摩时,金师受到启发,开始琢磨因地制宜开展本土文化美育事宜。金师的家乡在木雕之乡龙泉镇,回来后,他走村串户了解访问,最后相中了本地民间木雕艺术。

  雕刻木雕作品,材料是关键。决定引入木雕课后,金师碰到第一个难题——材料的选取。“学生力气小、得选软木块才行,我们也尝试过雕肥皂,但容易破损,不好保存。”金师说,经过反复挑选和多方寻找,最终决定用木材场废弃的木块加工后给学生使用。

  选好木雕材料,金师迎来第二个难题——授课经验和技术薄弱。“平时只是作为爱好,要真正形成课程,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我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要求。”于是,金师邀请镇上的民间木雕艺人金生勇入校讲授雕刻知识和技术。

  万事俱备,生源问题又让金师犯了难。“不知道家长是否理解,学生是否感兴趣。”金师回忆,当时在学生中发起动员,招募家中祖辈曾干过雕刻或正在以木雕为生的家庭学生。最后7名学生报名,就这样在2018年9月,龙泉中心小学雕刻班成立了。

  立足本地树立文化自信

  雕刻班每周1节,利用放学时间进行授课,金师介绍,随着学生对木雕知识的需求增多,便每周开设2节课。在多方帮助下,金师和学生们的雕刻技术日益提升。2019年获得了省市比赛一等奖,不仅坚定了金师传承本地文化的信念,也带动更多学生了解木雕。“获奖的消息让学生们对木雕课产生了兴趣,有70多人赶来报名,通过选拔留下了45人。”金师回忆。

  五年级(2)班学生吴雅静是首届雕刻班的学生之一。在美术教室的一面柜子上,陈列着她的木雕作品《齐心抗疫》。一座山、一只鸟、一簇花和钟南山的人像被雕刻得栩栩如生,该作品获得了2020年海口市“齐心共创、抗击疫情”线上书画展一等奖。

  “爸爸妈妈知道我学木雕也很高兴,不仅能帮家里雕刻,在雕刻时养成专注的习惯,也让我在学习其他科目时更专心,成绩也得到了提高。”谈起加入雕刻班后的变化,吴雅静自豪地说道。

  木雕课开办的成果给学校带来荣誉,同时也带来思考,如何将本土文化推出去?金师认为,鼓励学生以熟悉的对象为内容创作构思,更易产生较高水准与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更具亲和力和震撼力。

  五年级(1)班学生王俊钧创作的《羊山石磨》很好地印证了金师的设想。王俊钧介绍,作品中极具地域特色的磨具是他童年的记忆,作品没有华丽的点缀,但把本地人朴素的日常生活场景刻画得惟妙惟肖。该作品在2021海口市“童心向党,科技自贸”庆祝建党100周年少年儿童绘画大赛中摘获一等奖。

  该校校长陈安壁表示,学校将美育“短板”做成特色,不仅打破对乡镇学校“落后沉寂”的刻板印象,还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将本地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王灵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