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龙华之窗—正文
海口龙华区大同里社区实施社区焕新计划
2022年12月19日 18:00  来源:海口日报
12月13日,龙华区大同里社区,经过彩绘后的石墩吸引路过小朋友的注意。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12月13日,龙华区大同里社区,经过彩绘后的石墩吸引路过小朋友的注意。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

  12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龙华区大同街道大同里社区东门,一条整洁宽敞的街巷呈现在眼前:“孔融让梨”“老马识途”……两侧墙壁上的手绘壁画讲述着中华传统故事,细看之下,壁画还融入了许多布艺元素。

  “这里曾是闻名全岛的布艺一条街,吸引全省各市县的人慕名而来。”大同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尤敏雯介绍,不久前,老旧的文化墙重新绘制,加入了怀旧布艺元素,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描绘了文明、和谐的社区新风貌,更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布艺街的时代印记。

  在尤敏雯的带领下,记者继续深入大同里社区内,只见墙面鲜艳明亮、道路平整干净、绿植生机盎然。“波波椰”“叮当猫”……不时可以看到平日里不起眼的石墩纷纷换上“新装”。

  这些变化,是大同里社区正在实施的社区焕新计划的一部分。社区联合高校绘画特长志愿者、社区青少年志愿者和辖区儿童参与,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区环境改造。

  “针对社区内石墩外观污损、不够醒目等问题,通过线下走访调研民意和线上收集彩绘主题,并融入海南本土文化,遵循美观、实用、环保、可执行的原则设计石墩彩绘手稿。”大同里社区社工陈渊介绍。

  据了解,大同里社区焕新计划以“社工+社区+居民+志愿者”的形式,引导和吸引社区内居民参与决策和社区活动,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居民之间的合作精神,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下一步,社区还将开展长者园艺治疗小组,发动社区长者一起种绿植,之后再移植到社区花坛中,共同创造绿色生活。

  这样的“微改造”,不仅“萌化”了居民,更“圈粉”无数。“石墩经过彩绘,我们散步时心情都变得更好了,尤其是小朋友,特别喜欢这些彩绘。”居民赵美娟带着7岁的孙女正在散步,对社区的变化赞不绝口。正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说:“石墩这样画了后显眼多了,远远一下子就看到,避免了倒车时磕碰的风险。”

  在这条巷子里,仍然有一些布艺人坚守着小店,黄梨丽老人就是其中一个。在她不足10平方米的店内,有着各式各样的布料,“现在客流少了,做的都是老客生意,他们信得过我们制衣的质量。”黄梨丽老人在大同里社区居住了20余年,在她看来,社区经过“微改造”环境更加清新优美,各种惠民活动让大家安居乐业。有时候,她会搬出小板凳坐在店门口,感受人来人往的市井烟火气。

  image.png

  征求群众“金点子” 改出居民认同感

  海口日报记者邝晓霞 

  区别于城市改造的大拆大建,大同里社区通过实施“微改造”,用小变化、小改善、小更新,不断提升居民满意度。经过持续“微改造”,大同里社区人文气息与市井气息交织,居民们闲谈中透着满满的幸福感。

  社区“微改造”,要让广大居民主动参与,才能真正改出质感、改出温度。社区干部和社工要深入走访群众,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征求群众的“金点子”,通过微改造“改”出居民认同感和幸福感。

  居民的参与不仅在前期,更贯穿于整个“微改造”过程。无论是一个小小石墩,还是一盆绿植,都是居民发挥主人翁精神,携手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努力成果。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热门景区景点,也在于一条条不期而遇的街巷中。面子要好看,里子更能暖心。大同里社区开展社区环境改造,为居民提供更加有温度的便民服务和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入商业与文化形态,让老街提档升级实现“逆生长”,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邝晓霞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