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英之窗—正文
海口市秀英区:“咖啡+非遗” 创新乡村振兴新模式
2022年12月23日 17:51  来源:海口网
村民喝着咖啡唠家常。(秀英区供图)
村民喝着咖啡唠家常。(秀英区供图)
咖啡正在制作中。(秀英区供图)
田园咖啡,田园记忆。(秀英区供图)

  海口网12月22日消息(记者卢海浪 实习生袁玉龙 特约记者陈创淼 通讯员符志敏)一份小食、三两好友、一壶弥漫着醇香的“田园咖啡”。12月21日,在海口秀英区东山镇光明村委会山头仔村,村民们在“田园咖啡”廊亭里,边话家常,边品咖啡。“开机、加水、研磨、冲泡……”很快,一壶带着浓郁香味的手磨咖啡在咖啡师熟练的技法下完成冲泡。

  醇香浓厚的咖啡飘香在光明村,这标志着咖啡融入了乡村产业发展,也成为了光明村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之一。据介绍,近年来,东山镇光明村在秀英区政府的支持下,切实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其中,返乡创业领头人邓论麒便是一名“乡土人才”。他带领着村民紧盯山头仔村的生态优势,发动全体村民共同出资成立发展休闲产业,“田园咖啡”生态驿站应运而生,还吸引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当起了咖啡师。“以前我在海口的咖啡店里工作,后来听着村里开起了咖啡店,我就想着回来跟着大家伙儿一块干!”咖啡师邓道欣说道。

  “我们从2019年12月份开始带动村民学习煮咖啡,现在店里不少咖啡师都是村民。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经营,扩大村民就业岗位,做强咖啡产业,增加集体收入。”邓论麒说。

  发展起来的产业不仅是“田园咖啡”生态驿站。据了解,邓论麒还带头成立了海口山头仔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主动对接帮扶干部,“定计划,找方向,找资金”,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同时紧盯山头仔村生态优势,发动全体村民共同出资发展休闲产业,并牵头成立了“东黎和丰草编工坊”,邀请海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草编”传承人袁洁为村民定期讲授草编,既解决了村民就业,也为村民提供了技能培训平台,不断壮大产业,聚力推动乡村振兴。

  当天,记者来到了“东黎和丰草编工坊”,映入眼帘的是墙壁外围的艺术彩绘,一幅“金色丰收图”徐徐展开,“割水稻、装车、脱谷”等过程生动再现,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丰收喜悦的氛围迎面扑来。走进屋内,架子上陈列着学员亲手制作的草编工艺品。“迷你小草帽”、“带着盖子的小筐子”、“耳环”、包包、杯垫等精美的草编制品琳琅满目。

  据了解,草编在海口东山镇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草编发源地,东山镇与草编的渊源由来已久。海南岛草类资源丰富,尤其是东山所生产的三棱草、三方草等都是适合做草编制品的原料。邓论麒介绍,希望通过东山草编非遗培训课,让村民学习草编技艺,因地制宜发展草编产业,利用草编织就乡村振兴路。

  如今的东山镇光明村,不仅把“咖啡和非遗”等旅游休闲项目发展得有声有色,还大力扶持蔬菜种植大户,发展蔬菜种植业,扩展村民致富路。“我们种了三年蔬果,除接待游客采摘外,大部分主要销往定安。”当天上午,种植户梁安旺正在检查泡椒生长情况,打理枝叶。今年他种植有20亩圣女果、10多亩的泡椒,一亩产值约2万块钱,能过个好年。“这几年多亏了村委会,不仅帮我们接洽合作社,还解决贷款难题、教授种植技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下一步,秀英区东山镇光明村将在做好“乡村振兴+‘咖啡+非遗’ ”复合旅游模式的同时,还将建设农家乐,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旅游,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