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题—正文
【国际日报】海外华媒中国行 走进海南自贸港(系列报道四)
2023年08月26日 18:42  来源:中新网海南


  原文:

  国际日报 | 海外华媒中国行 走进海南自贸港(系列报道四)

  国际日报 南洋报童 2023-08-26 10:22 发表于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亚洲时报》执行董事兼编务总协调符永芳:

  家乡海南的生活洋溢着幸福

  符永芳(左三)与中新社副总编辑张雷(右三)、中新社海南分社社长杨旭(左二)、海南分社总编辑尹海明(右二)、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海南分公司总经理冯岛(右一)等摄于活动现场

  【本报讯】“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参加了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活动,我从当地人脸上的笑容中,能感受到家乡海南民众的生活越过越好,幸福满足。”马来西亚《亚洲时报》执行董事兼编务总协调符永芳受访时说,海南从前生活不便的一些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对祖籍家乡海南的时时挂牵,让今年74岁的符永芳,不顾旅途辛劳,从马来西亚沙巴飞到海南岛,参加2023年“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6天时间里,每到一地她都细细观察,把每一处变化都记在心里。

  符永芳的父母上世纪四十年代从当时的海南文昌昌洒镇昌茂乡鲁宅村移民南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她跟随父母亲返琼,那是她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我还记得当年返回祖屋时乘坐的‘面包车’,每走不远,车轮就会深陷松软沙土里动弹不得,全车乘客须下车,老年人与小孩在路旁等着,年轻力壮的乘客就协助推车,如此折腾几回后才到达老家。”符永芳回忆说,当时父母亲还带了许多家具电器返琼,但因为电压不稳定,大多家电都损坏了,“而今天已时移世易,全球各地的家庭都在购置中国制造的家具与电器。海南岛有了环岛高铁,公路也四通八达,祖籍家乡已然旧颜换新貌。”

  符永芳2017年时也曾参加“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回琼考察过,短短六年时间,家乡的变化又令她惊喜。“耳听千遍,不如亲身体验一遍。”符永芳说,海口江东新区建设规模大、环境优美;文昌打造国际航天城,走在了科技发展的前沿……

  “走在路上,看到沿途细细高高的槟榔树和椰子树,记忆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景象。”符永芳说,此次回到海南,看到这里发生了如此多变化,心中就浮起一个念头,“我是在替父母观赏家乡的风景,见证海南的发展。”

  “无论何时何地,海外侨胞始终关注祖籍国家乡的情况,这是深藏在血液中的情感。”符永芳说,马来西亚的海南侨胞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活动,把海南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保留得非常完整,“包括我的孙子一辈,我跟他们讲华语,就是希望他们不要忘记中文,我也鼓励孩子们来中国上学读书,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祖籍国的了解。”

  8月23日,符永芳参访三亚市博后村时拍照留念。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此次行程中,符永芳对“家乡味道”很关注,在文昌参访时认真向当地厨师请教海南名菜文昌鸡的做法。她说,“我很喜欢吃海南的特色美食,自己在家也会做,比如文昌鸡,但总觉得味道不够正宗,这次回到海南,又尝到了‘妈妈的味道’。”

  符永芳是此次活动中唯一一位祖籍海南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行程即将结束的晚餐上,她站起来给身边的海外华文媒体朋友们每人夹了一块文昌鸡,开心地说,“这是我家乡的菜。”

  由中国新闻社、海南省侨务办公室和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南分社、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承办的2023年“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8月19日至24日举行,吸引来自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日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4个国家的20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到海南考察采访,感受海南自贸港发展活力,体验黎族苗族特色文化,领略海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赴一场三亚的“玫瑰之约”

  海外华媒代表在三亚市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参访

  【本报讯】8月下旬,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的玫瑰花正处花期,来自各地的游客徜徉花海,嗅花香、品花茶、尝玫瑰花饼,赴一场浪漫的“玫瑰之约”。

  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紧邻三亚亚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是以“玫瑰之约,浪漫三亚”为主题,以农田、水库、山林的原生态为主体,集玫瑰种植、玫瑰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玫瑰主题景区。

  地处热带的三亚,想让原产于温寒地带的玫瑰大规模落地、生根、绽放并不容易。游客们的“玫瑰之约”背后,是一位“铿锵玫瑰”——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莹,与三亚的一场“玫瑰之约”。

  因三亚招商引资的机缘,杨莹2006年带着团队从上海来到三亚试种玫瑰,克服地域、土壤、品种筛选等种种困难,凭着多年的花卉种植研究经验和专家的指导,才成功培育出适合在三亚种植的15个切花玫瑰品种,填补了中国热带玫瑰种植史的空白。

  2009年,杨莹到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租下了2700多亩盐碱地,经过艰难的土壤改良过程,让玫瑰在这里大面积绽放,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逐步带动当地村民吃上“玫瑰饭”。

  杨莹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产业发展“玫瑰之约”由此开始。从最开始的卖鲜切花,到建成玫瑰花观赏景区,再到借助旅游开发销售玫瑰护肤品、玫瑰饼、玫瑰茶等系列玫瑰衍生产品,三亚玫瑰产业颇受市场青睐,也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2014年打开旅游大门,从没有游客到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玫瑰衍生产品从几个到300多个,从第一个游客买了80多元(人民币,下同)的产品到年销售5亿元,这些年来,玫瑰谷助力村民家庭年收入从2万元左右增长到十几万元不等。

  玫瑰化妆品套盒、玫瑰面膜、玫瑰精华液……近日随2023年“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走进三亚玫瑰谷参访的意大利新华时报社长朱玉华,在参访工作之余选购了不少玫瑰产品。“玫瑰谷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地方,听了负责人的介绍,景区发展过程很曲折,但最终还是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让来自各地的人们能够享用玫瑰制成的美食以及化妆品。”朱玉华说,此行的感受就是,只要奋斗,就一定会过上如花般的幸福生活。

  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硕介绍说,公司正计划进一步拓展玫瑰产业链,在博后村新建一个玫瑰花精油加工工厂,让玫瑰谷种植的玫瑰花原料零距离进入生产加工流水线。未来,还将努力把玫瑰谷打造成玫瑰产业国际贸易中心和香精香料集散中心,带动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此汇聚,让更多村民吃好“玫瑰饭”“旅游饭”。

  2023年“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活动由中国新闻社、海南省侨务办公室和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南分社、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承办。

  三亚网红“民宿村”见闻:

  “臭水塘”蝶变“哎岬湖”

  “闲房子”成了“钱袋子”

   【本报讯】在中国知名旅游度假城市海南三亚,有一个紧邻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村庄,道路整洁干净,公园树绿水清,数十家风格各异的民宿院落掩映在重重树影中,时常有远道而来的游客闲庭散步,享受美丽乡村之旅。

  这便是近年来知名的“网红”村庄——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博后村是一个黎族聚居村庄,距三亚市区约20公里。毗邻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等景区。

  博后村村委会主任苏少洪介绍说,博后村的土地是盐碱地,过去种植椰子和养猪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传统种养业不仅没让村庄富起来,养猪还让村里的环境变得“脏乱差”,养殖废水在洼地汇聚成“臭水塘”。

  2017年6月,当地政府在博后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完成雨污水管道铺设、道路硬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游客中心、广场、湿地公园等配套工程建设,民居外立面和绿化美化景观提升,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村里的“臭水塘”经过生态治理成了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取名哎岬湖(哎岬,当地方言,寓意爱情和幸福)。苏少洪带领村民们以此为契机,发展起了民宿产业。

  “目前博后村共有特色民宿61家,客房1863间,是海南最大的民宿村之一。”苏少洪说,产业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博后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5200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22年的29500元。2023年春节期间,博后村民宿入住率达到94%以上,累计接待过夜游客达4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2640.8万元。

  在村里一家名为子水清庐的民宿,负责人陆冬琴告诉记者,这家投资3000多万元的民宿,客房每晚房价过千元,但不愁客源,很多知名人士慕名前来体验。

  苏少洪说,村里80%的民宿由外地投资者租赁村民的闲房子改造发展而来,年租金多的每年五六十万元,最低也有十多万元,租期最长二十年。租期过后,这些民宿会全部留给村民。

  “我现在跟村民们说,发展产业不要停留在收租金的阶段,要努力学习民宿经营,租期过后自己要学会当民宿老板。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下一代,知识改变命运。”苏少洪说。

  博后村的产业发展之路不会止步于此。苏少洪说,下一步,博后村将持续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并依托特色黎族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围绕丰富游客体验做更多产业发展的文章。

  “走进海南自贸港”专版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