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泳池隐患大 调研把脉开良方
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开展“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调研活动
“海南锦鸿温泉花园酒店的游泳池属于无证经营,且无救生员、无救生设备,应立即停止经营。”7月12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下称支队)责令该酒店排干游泳池的池水,立即进行整改。□撰稿 邓宇 王乐 摄影 李鑫
重点监管
暑期泳池安全
暑期来临,广大市民游泳需求增大,酒店、物业、学校等运营游泳池主体要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做好泳池的安全监管工作也成为了重中之重。日前召开的海口市游泳池办证工作推进会指出,海口要加强暑期泳池安全生产工作,严查并处罚无证上岗救生员、无证经营游泳池的行为。
根据相关规定,游泳池属于被监管的高危体育项目,经营游泳池必须“三证齐全”,即具备《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经营高危性体育项目许可证》。目前,海口很多游泳池没有办齐证件。统计数据显示,海口全市持证的游泳池仅有179家,其中秀英区46家,龙华区67家,琼山区29家,美兰区37家。那些没有登记备案、持证经营的泳池,给监管增加了很大难度。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经营性游泳池(场、馆)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支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经营性游泳池(场、馆)经营和开放实际,制定了专项整治经营性游泳池(场、馆)工作方案。
整治行动从6月15日持续至10月31日,重点检查经营性游泳池(场、馆)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和有效期限是否超限、有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救生员数量、持证上岗、佩戴醒目标识是否符合规定”“游泳池有无视线盲区”等十三项内容。
实地调研
“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
近期,支队邀请海口市游泳协会一同对海口市的泳池开展现场调研,就游泳场所执法监管问题与相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研讨,了解海口市游泳场所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切实解决游泳场所经营中的堵点难点。
据介绍,现场调研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彻全省、全市、全局“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动员部署会议精神。
调研分两部分进行。首先开展面对面沟通交流,海口市游泳协会、海口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协会工作人员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的办理流程及办理中遇到的难点瓶颈进行阐述,并向支队了解游泳池监管执法内容。交流中,支队长韦虹等支队领导进行现场解答。
同时,调研组实地考察市内各游泳馆的环境、设施配备等。对游泳馆的水质、救生、安全、器材、卫生条件,游泳池的各项规章制度、警示标语牌,救生员、教练员是否具有上岗证以及游泳池是否健全突发应急措施等进行实地检查。
现场整治
无证经营叫停
12日上午,支队执法队员与海口市游泳协会工作人员来到海南锦鸿温泉花园酒店,开展实地调研。
经检查发现,该酒店近千平方米的游泳池边仅有一个救生平台,没有配备救生员,且救生圈等救生设施配备不齐。同时,该酒店游泳池的工作人员无法出示《经营高危性体育项目许可证》。
因无证经营、无救生员、无救生设备等问题,执法队员当场要求该酒店进行整改。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现场要求酒店排干游泳池的池水,停止经营行为。同时,支队安排海口市游泳协会工作人员向该酒店介绍办理《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流程与条件,指导其尽快办证,规范经营。
“此次调研恰逢支队开展游泳场所专项整治,支队将把‘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工作与专项整治工作相结合,从‘执法+服务’入手,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韦虹表示,下一步,支队仍将邀请市游泳协会的专家一起对全市游泳场所开展检查,贯彻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精神,做好服务工作。对于具备办理许可证的游泳场所,将由游泳协会“手把手”指导如何办证以及开展救生员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