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朝正使郑和率2.7万多人,乘大船62艘,第一次出使西洋。2005年4月25日,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

  《更路簿》名称由来

  “更”是指夜间计时单位,一夜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路”是指道路或途径。大海茫茫无际,海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以地名间的间距以标示“路”。因此,更路簿中的“路”,是一种虚拟形态,它只有和“更”、罗盘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更路还要靠指针才能航行。

  罗盘,将圆周的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子”和“午”两字开始,把“子、壬、亥、乾、戌、辛、酉、庚、申、坤、未、丁”,和“午、丙、巳、巽、辰、乙、卯、甲、寅、艮、丑、癸”分成对称两部分。把两部分相对的字“子午”、“壬丙”、“巳亥”、“乾巽”、“辰戌”、“乙辛”、“卯酉”、“甲庚”、“寅申”、“艮坤”、“丑未”、“癸丁”分成十二组,每组表示两个相反方向,于是便构成了二十四个方向。在使用相对的两个字时,是用正向还是反向,每条更路包含起讫地点、针路和更数,在确定航向时,船长心中便有了数。

  海南使用《更路簿》的渔民以文昌、琼海两地为主,其次有三亚、万宁、陵水、临高等地的渔民。

  《更路簿》记录地名

  从目前见到的《更路簿》中看,共记录南海逾百个地名和重要的海洋资讯,如航行方向、时间、距离、航行中所见岛屿和暗礁的名称、海流速度、天气变化等讯息。反映海南渔民活动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广东沿岸、北海、海南岛沿岸、中南半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海南渔民按照自己所熟悉岛礁的特征,用本地俗语,为南海上的岛、礁、沙进行命名。据专业工作者调查整编有136个,其中东沙群岛1个,西沙群岛38个,南沙群岛97个。

  如猫驻岛(即永兴岛)、猫兴岛(东岛)、七连岛(七连屿)、船暗尾(西沙洲)、长峙(北岛)、石峙(中岛)、三峙(南岛)、红草一(南沙洲)、红草二(中沙洲)、红草三(北沙洲)、园峙(甘泉岛)、大三脚岛(琛航岛)、三脚峙仔(广金岛)、干豆(北礁)、岛仔峙(南威岛)、目镜铲(司令礁)、银饼(安达礁)、鱼鳞(仙宾礁)、筐(环礁)。

  •   椰叶制成的蓑衣、木块拼凑的木屐,竹竿连接平头小铲制成的砗磲铲……木帆船时代,如果说《更路簿》是他们千百年来的行路指南,这些从大自然中获取原材料制成的古老工具,则是他们在南海中的生存利器。
  •   南沙群岛中的无乜礁被称为“无乜线”,“无乜”在海南方言中是“没有什么”的意思。因为礁盘较小,渔民在那里什么也捕捞不到,因此这个礁盘被命名“无乜线”;而位于南沙的北康暗沙、南康暗沙被称为“墨瓜线”,因为这里的礁盘上出产一种被称为“墨瓜参”的海参。
  •   每一代潭门人都会在《更路簿》上添加对南海的每一点新的探索,每一本《更路簿》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个老船长说不尽的闯荡南海故事。岁月流逝,属于老船长们和《更路簿》的木帆船时代已经过去,老船长们在这些岛礁上的故事,已成了久远的回忆。
  •   南海,祖宗海。这是几乎每个渔民都会提到的词语。77岁的老渔民张宗纬不知道这里布满了古代先人的足迹,一直上溯直抵汉朝。但他却依然记得第一次跟着父亲出海的情景。从潭门出发,驾驶着一条木船,往南直到永礁岛(永暑礁)。
  •   在海南省琼海市著名的南海渔港潭门镇,街道两旁都是各种海鲜店和工艺品店,唐冠螺、凤尾螺、万宝螺、龙虾、海参、鲍鱼、砗磲……各种海洋珍品令人目不暇接。小镇的繁荣来自这里渔民世代耕耘的南海,也离不开一本流传百余年、为昔日海上丝绸之路指点迷津的“航海圣经”《更路簿》。
图片墙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