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调研产业摸家底,入户走访乡亲察民情,进村问计增收谋发展……连日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省、县选派的第三批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陆续走上履职岗位,“接棒”踏上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新征程。
兰花、树仔菜等产业成果喜人,村巷庭院整洁干净焕然如新,“党建红”引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简约低碳、文明健康新动能,在这里相映成辉。眼前和美乡村的惬意生活,让打安镇合水村新到任的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符亚运感触良多。报到这几天,熟悉村情、遍访民意、寻找灵感,是他快速融入合水村的“第一课”。
“我们这里的主导产业有橡胶,兰花、树仔菜等等,还有230亩村集体用地,发展空间还很大。2022年,全村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2.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5万元。”符亚运一边厘清“成绩单”,一边在思考如何持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这一现实问题。他说,抓好乡村特色产业,努力做大做强兰花和树仔菜产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继续抓好党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群众增收。”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白沙坚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着力在选优派强、慎始如终上使劲,推动新一轮驻村工作队接力前行,让人才活力涌动在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我们将聚力乡村特色产业,下更大的功夫,走出增收致富的‘合水路径’,让身在绿水青山的合水群众收获更多金山银山。”符亚运说。
如何高质量完成符合实际、兼顾各方的选派工作?白沙坚持对人选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确保驻村干部专业特长与派驻村发展实际需要精准对接,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再上新台阶。除了选派新生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实行“连任制”让骨干队伍接续奋斗,也是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效能的有力举措。
阜龙乡是革命老区,在阜龙乡可任村,以红色动能引擎绿色发展的“两山”实践创新蹄疾步稳,农旅文融合的乡村振兴之歌响彻希望的田野。村庄发生的变化,在留任的阜龙乡可任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陈显江看来,就是自信向上,务实奋进,续写乡村振兴“可任故事”的又一次赓续前行、奋楫争先。
“流转撂荒田地种植24亩树仔菜,探索在沼泽田内种植10亩莲藕,在可任村委会白准村田洋种植100亩贝贝南瓜,成立村级企业白沙红阜龙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我们力争构建‘红色+生态农业’产业新发展格局,让产业兴旺给生活富裕添福祉。”陈显江表示,聚焦“红绿配”,致力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致富门路。“特别是探索旅游开发以来,白准村接待各地游客9200余人次,营业额超过20万元,让群众居家吃上了‘旅游饭’。”
立足新发展阶段,探索以“环境美、生态美、精神美”为出发点,聚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在陈显江看来,这是当务之急。站在田间,陈显江正在构思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可任样板”,他说,坚持以“党建引领+红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形势,继续打造集“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形成“红农旅三融合”的发展新态势。
“村民就像是想要奔向更美好生活的乘客,而我们则像是司机,既要懂技术,还要认路,辨别方向。”陈显江感慨地说:“我们将合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带领大家向往美好生活,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焕发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