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床的小伙子醒了!”
十月一日早上8点,刚刚做完主动脉夹层手术五个小时后,27岁的小丁(化名)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二院)心外科术后监护室里清醒了过来,一夜没睡守在监护室里的陈泽伦医生终于松了一口气。
身材“高大”心却“脆弱”
年轻小伙突发胸痛,一波三折
小丁(化名)今年27岁,平时高高大大的,还喜欢运动,身体特别好。9月27日中午,正在吃饭的他突然觉得胸口隐隐作痛,觉得头晕、恶心,还吐了。随即到当地医院进行就诊,但胸痛没有得到明显缓解,在家人的陪伴下,小丁来到了海医二院。
到达海医二院急诊科后,急诊科医务人员立即完善相关心电图、CT等检查后,小丁住进了海医二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血管内科里,小丁接受了对症治疗和进一步检查。就在家人以为能安心过个双节时,29号晚上,小丁的胸痛再次来袭,这次痛感加剧,仿佛无形中有股力量要将他的身体撕开。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赶紧进行抢救,稳定病情,并进行继续对应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让大家都倒吸一口气。CT显示,小丁为A型急性夹层动脉瘤、马凡综合征,从升主动脉一直撕脱至腹主动脉,随时有破裂的可能,病情非常凶险。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是按小时计算的,一旦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患者常在数分钟内死亡,抢救的成功率极低。
闻令返岗 急诊手术
10小时手术让年轻的生命“死里逃生”
为了挽救小丁年轻的生命,急诊手术迫在眉睫。小丁也从心血管内科转到了心血管外科,医务人员一边稳定患者的病程以保证达到手术指征,一边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手术相关的所有准备工作。
此时正值中秋佳节,部分医务人员都在家里或者外地过节,但患者的生命就是医务人员冲锋的号令,30号上午心血管外科医务人员接到通知,火速赶往医院,手术室、麻醉科和输血科全力配合协作,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经过快速周密的术前准备,30号下午5点15分,小丁进入手术室。由张卫达教授主刀,成功运用“孙氏手术”,通过游离血管、建体外循环、切除病变血管、置换人工血管、吻合、植入支架等一系列高难度操作,切除撕裂的血管,并置换人工血管,同时完成了冠状动脉开口重建,恢复正常的血供和血流方向。一场长达10个小时的通宵手术,终于将丁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十月一日凌晨三点,小丁安返心外科术后监护室。
术后5小时,小丁恢复自主意识,10月2日已拔除气管插管,目前情况平稳。
像这样的应急启动备班,对海医二院心血管外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数年来已经在这里拯救了数不胜数的主动脉夹层病人。
张卫达教授提醒,随着天气转冷,心血管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提到急症胸痛,很多人会想到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但是主动脉夹层也容易在秋冬季高发,特别是气温下降,血管壁收缩,血压升高不易控制,更容易导致主动脉夹层。如有家族性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应尽早去医院检查,通过心脏彩超和动脉CTA检查,能够提前发现心血管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来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