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分享到:
不孤不“沉”北港岛华丽蝶变
2024年03月26日 08:56 来源:海口日报
北港村村史馆陈列的物品。本报记者 杨鹤 摄
北港村村史馆陈列的物品。本报记者 杨鹤 摄

  3月25日,海口美兰区演丰镇北港村,海风拂面,游客络绎不绝。春日的阳光中,记者走进北港村村史馆。馆内展陈的船锚、渔网等物品十分丰富,不仅展示了村民世代的生活方式、捕鱼工艺,还介绍了岛上的红树林、鲸鱼墓等特色旅游景点。

  北港村是1605年琼北大地震时遗存的村庄,也是我市唯一的岛屿行政村。从琼北大地震时遗存的村庄到旅游打卡地,北港村村史馆见证了一座渔村的发展蝶变。

  □本报记者陈钰婷 特约记者王聘钊

  孤岛不孤 村民迎来新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在400多年前的一场7.5级大地震中存活下来的岛屿……”在北港村村史馆,映入眼帘的一行文字在提醒人们:北港岛是1605年琼北大地震的“幸存者”。

  记者深入馆中探寻史料与图片了解到,北港岛原来并不四面环海,而是与周围的72个村庄相连。1605年7月的一天午夜,琼州发生一场大地震,当地70多个村庄陆陷成海,而地势较高的北港岛则幸免于难,但也因周围村庄沉入海中,北港岛成了一座海中孤岛。

  “因北港岛不与陆地接壤,以前村民的生产生活面临许多困难。”北港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凌云告诉记者,以前北港村村民有“三怕”:一怕风,每逢台风天,岛上的强风让村民不得不集体转移;二怕脏,岛上的生活垃圾靠船搬运,一旦遇到风雨天气无法通船,垃圾就会堆积成山;三怕穷,当地村民靠出海打鱼谋生,受天气影响收成时好时坏。此外,北港岛地下是坚硬的岩石,地下水开采难度大,村民的用水用电一直是个难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北港岛逐步发生喜人变化:1993年,北港跨海(边海至北港)拉电工程实施;1995年,北港岛成功深钻250米的自来水井;当地村民夜间不再摸黑,不再靠水缸盛水吃用;2021年,海文大桥北港岛互通工程建成通车,当地村民结束了千百年来靠船出行的历史……

  “吃水不忘挖井人,桥通永铭党恩情”。如今在海文大桥桥墩上,这两行大字格外醒目,孤岛不孤,民心凝聚,岛上400多户村民迎来新生活。

  造鲸鱼墓 留存乡愁记忆

  “当时全村人都出动了,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它救活……”当天,北港村村民陈奕军在村史馆向记者介绍北港岛鲸鱼墓的历史时,仍然心怀激动。

  2000年农历大年初一,北港岛的两位渔民在岸边发现一只搁浅的鲸鱼,而鲸鱼也被当地村民称为“海公”。消息一传开村民们纷纷赶来,为救助鲸鱼行动起来,有人用绳子织成一张保护网盖在鲸鱼身上以防日晒,有人用一桶桶海水为其降温,在历经3个日夜的守护后,村民用一艘大船合力将鲸鱼拖入海中,到深海区域再将其放生。就在村民们以为鲸鱼成功获救时,没想到几天后,却在另一处岸边发现了它的尸体。

  为了缅怀“海公”,北港村村民在北边的木麻黄林地里,合力搭建起一座13米长、3米宽、1米高的墓穴,而“海公”就躺在那巨大的水泥盒子里。20多年来,陈奕军成了这座鲸鱼墓的“守护者”,平日里不时来除草、上香,祈求“海公”保佑村庄安定繁荣。

  北港村村民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理念代代相传,最让村民引以为傲的自然环境,成了村庄如今人气兴旺的重要因素。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登岛,赏红树林美景,观百鸟归巢,品海鲜大餐……文旅产业逐渐兴旺,让村民鼓了腰包,生活越过越有滋味,“我们将持续完善村史馆建设,让老百姓在村庄发展中不忘乡愁,同时把村史馆融入产业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北港历史,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凌云说。

编辑:李奥迪
推荐阅读
本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