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南新闻7月24日电(杨雯淇)海南大学“寻迹解码”调研团队日前走进湖南吉首乾州古城,围绕“非遗技艺如何突破地域边界”课题,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画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深度调研。团队通过走访传承人、记录技艺流程、分析产业瓶颈,试图为湘西非遗“走出去”探索可行路径。
在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洪江的工作坊里,海南大学团队成员目睹“千锤锻银”的震撼场景。“一锤是形,千锤是魂”,杨洪江演示錾刻技艺时指出,银饰纹样实为苗族无文字时代的“符号语言”,但如今面临“年轻人不愿学、学了难养家”的传承断层。
苗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德颂向团队展示了“一笔成型”的绝技。其女梁金翠坦言,尽管政府已协助建立纹样数据库,但“一幅复杂苗画需耗时数日,靠纯手工难以打开国际市场”。团队发现,两项技艺均面临“文化转译不足—外国观众只识其形不解其意”“产销渠道单一—依赖节展难成常态”等共性挑战。
基于一周的实地调研,海南大学团队归纳出制约非遗国际化的三大瓶颈:文化解码缺失、产业流通受阻、传播渠道薄弱。团队负责人表示,“苗银上的花鸟不仅是图案,更是民族史诗;苗画中的五行用色暗含宇宙观。这些需要系统性的文化转译。”
对此,团队提出“三维解决方案”:开发双语非遗数字档案库,用AR技术实现纹样“扫码解读“;联合设计学院开发轻量化银饰、数字苗画等衍生品;搭建高校—传承人—跨境电商协作平台,培育“非遗国际传播官”队伍。
据悉,这是海南大学“非遗跨境传播”系列调研的内容之一。目前,该团队已与两地传承人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后续将通过工作坊、跨境直播等形式持续助力非遗活态传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