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邵长春 通讯员吴盛龙 代锐)近日,国家海上油气应急救援海南基地暨中国海油井控应急救援海南基地(以下简称海南基地)在澄迈启用,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级深水油气应急救援基地正式投用,我国南部海域海上油气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大幅缩短,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此次投入运行的海南基地由应急管理部、海南省政府和中国海油三方联合建设,选址海南中海石油码头有限公司园区,总占地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配套应急车间和实训演练场,装备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3000米级水下应急封井装置和水下溢油回收系统,具备快速封井、高效回收溢油能力,并可与园区内已经建成的船用码头、智能仓储中心、深海深层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共享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资源。
“目前,国内海上钻完井作业的最大水深已经达到2700米,还要应对地层高温高压等极端情况,井控风险高、难度大。海南基地建成投用前,国内深水油气井控应急救援,基本就只能依靠外援。”国家海上油气应急救援海南队大队长陈浩东介绍,国外资源从最近的井控应急基地出发,综合考虑海运条件和天气因素,一般响应时间约为30天;海南基地启用后,国内应急力量在48小时内就能抵达我国南部海域相关海区。
未来,海南基地将加大海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持续完善“一专多能”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深度融入海南自贸港风险防控体系,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