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国都市报10月22日讯(记者 吴岳文)随着工程进度突破90%,文昌国际航天城卫星超级工厂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座总投资约10.91亿元、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卫星制造基地,预计10月底达到交付条件,年底正式竣工投产,将以“出厂即发射”的创新模式,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昌卫星超级工厂位于文昌市东郊镇,由国际卫星先进制造中心与国际星箭协同研发中心组成,采用“1+1+8”架构——1个超级工厂、1个试验检测中心、8个核心单机研制中心,是全国唯一可实现卫星总装与星箭合罩的生产基地,投产后年产卫星能力达1000颗。自开工以来,卫星超级工厂一直加速建设,项目主体提前60天完成封顶,施工人员加紧推进机电安装、外立面装饰及室外道路铺装,现场推行“班组自检、技术复检、专职终检”三级验收制度,同步通过围挡封闭、雾炮抑尘等措施实现生态与建设协同。
尽管尚未投产,工厂已显现强劲产业集聚效应。截至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商业卫星有限公司、北京蓝箭鸿擎科技等26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签约入驻。其中,鸿擎科技研发的装配式卫星平台,将卫星总装时间从1周压缩至1天,成本降低20%;海南国星飞测借助AI大模型,实现“箭”“星”全流程智能化检测,减少50%测试成本;北京微焓科技的热控数字孪生平台,可助力园区企业降低半数热试验成本,技术创新成果已提前落地。
“出厂即发射”是工厂核心优势。因紧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卫星从总装车间到发射工位仅需数公里,运输时间从数天缩至小时级,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与损耗风险。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项目,文昌卫星超级工厂将助力“千帆计划”实施,推动低轨卫星星座规模化组网。同时,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国际卫星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将打造卫星数据保税区,吸引全球卫星数据资源汇聚。
文昌卫星超级工厂建设还深度契合海南产业布局。根据《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文昌正培育“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协同生态,工厂将推动卫星部组件制造中心等配套项目落地,目标2027年实现航天产业集群营收100亿元。人才培育同步推进,工厂与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设航天订单班,首批26名学员已开展卫星总装、检测技能培训,未来将充实生产一线,预计带动上下游数千个技术岗位。
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昌卫星超级工厂投产后将率先实现首颗卫星下线,逐步形成“零部件运进来、星箭组合体走出去”的高效模式。这座承载航天强国梦想的超级工厂,不仅是技术创新高地,更将成为海南自贸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标杆,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