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师生规模近万人
2025年11月04日 08:59 来源:海南日报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通讯员 赵胜楠 实习生 林紫嫣

  11月3日,一场秋雨伴着海风轻拂陵水,空气沁人心脾。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的共享教室内,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大四学生单小骞与同学们正跟随外教探索计算机科学的奥秘。试验区于2022年迎来首批学生入驻,到如今,师生规模已近万人,迅速崛起为中国教育开放新高地。

  “这几年,各高校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等设施陆续建成,食堂多了,菜品也更丰富了。”单小骞说。得益于独特的“大共享+小学院”办学模式,试验区内没有围墙阻隔,各类公共设施向全体师生开放,营造了宝贵的跨文化交流空间。

  “打破物理隔阂只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是突破制度壁垒。”试验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邹文涛说,园区推行“五互一共”培养机制——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助力学生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

  目前,试验区开放了287门次共享课程,覆盖所有入驻高校,选课学生超6000人次。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此共同学习、生活,构成一座多元交融的“无国界校园”。

  试验区国际特色鲜明,有三分之一的课程由外教授课。中国传媒大学考文垂学院外方驻地学术主管弗雷德里克·马科维茨介绍,已累计有17名英国本部的外教来授课,保障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国际课程,“我们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本科)、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设计学(硕士)三个优势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据了解,试验区的专业设置紧密对接海南自贸港产业需求,已开设20余个本科专业,构建“1+3+N”学科专业体系:“1”为基础学科群,“3”为文化旅游、高新技术、生态环境三大应用学科群,“N”为根据自贸港建设需要动态调整的特色学科。

  记者注意到,试验区里,由校企共建的各类实验室与创新平台屡见不鲜,如“黎安数字实验室”,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生可参与校企联合课题;还有与华为等企业合作设立的“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提供从培养、认证到实训的闭环服务,推动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一个个平台,正成为学生检验真知、锤炼技能的“练兵场”。

  暮色降临,实验楼的灯次第亮起,图书馆里,各地学子围坐交流,中英双语交织出“留学海南”品牌的生动图景。未来,这座规划规模3万人的园区,将继续书写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本报椰林11月3日电)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