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琼山区凤翔街道尚道村的一处空地上,数口大铁锅稳稳架在熊熊燃烧的柴火灶上,红色的火焰舔舐着锅底,升腾起阵阵热气。身着绣有“桂林洋么宝厨工组”制服的乡厨父子颜约智、颜礼才正在灶台前忙碌着。切菜的“嚓嚓”声、柴火的“噼啪”声、爆香的“滋滋”声,和铲子、铁锅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热辣滚烫”的乡村美食乐章。

“90后”乡村厨师蒙信海正在翻炒宴席中的菜肴。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在海口广袤的乡村,活跃着一群如颜约智父子般坚守烟火气的乡村厨师,他们手握锅铲,以灶台为舞台,打造出一场场色香味俱全的村宴,聚拢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在村庄里升腾起浓浓的乡愁记忆。他们以手艺讲述着舌尖上的变迁,生动见证了海口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百姓生活的幸福升级,“翻炒”出属于乡村的独特滋味与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雷蕾
专业升级 乡厨团队的服务革新
当天的宴席现场,厨工们分工明确、操作规范,从食材的清洗、切配、烹饪到装盘,各个环节紧凑而有序。“现在村民富裕了,对饮食的追求也从过去的吃饱向吃好、吃精转变。你看这道海南‘全家福’,由鱼肚、西芹、猪皮、百合等13种食材做成,色彩斑斓,让人赏心悦目。”正在制作菜肴的颜礼才告诉记者,如今的乡村宴席,不仅菜品更加丰富,在摆盘、造型上也十分讲究,菜做出来不光要好吃,还要好看、喜庆、健康,这样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在898艺术村举办的宴席上,厨师们分工忙碌。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以前在村里办宴席,要提前好几天准备,买菜、借桌椅、请邻里帮忙,忙得不可开交。现在不一样了,找专业的厨工团队,‘一站式’服务全搞定,我们只需要招呼好客人就行,省心又省力。”这场婚宴的主办人家笑着说。
如今,海口不少乡村宴席都由专业的厨工团队承接,提供涵盖饭菜制作、大棚搭建、桌椅租赁、碗筷供应等全方位服务。主办方无需再为宴席的筹备琐事费心,只需确定宴席规模和标准即可。以“桂林洋么宝厨工组”为例,这支由乡厨父子带领的团队,不仅活跃在海口各镇村承办宴席,还经常被邀请到文昌等市县办酒席,凭借精湛厨艺和优质服务赢得口碑。

“桂林洋么宝厨工组”的厨师们在准备婚宴食材。 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乡厨团队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培育。近年来,海南持续推进乡厨人才培育 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技能竞赛和品牌孵化等举措,让一批批扎根乡村灶台的厨师,走向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记者了解到,海口市农民技术学校经常深入农村招生,组织厨师、面点师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培训,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提升村民的烹饪水平和服务能力。不仅如此,学校还将学员推荐到餐饮企业,为乡村厨师的职业发展拓宽了道路。
今年6月,首届“琼州村宴”民俗嘉年华举办。活动以美食为桥梁,组织来自全省各市县的12支乡厨团队展开厨艺比拼,挖掘乡土美食文化内涵,助力优质农产品走向大众。
烟火蒸腾 乡村厨师的乡愁传承
浓郁的食物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全家福、海南粉、烤乳猪、八宝葫芦鸭、白切文昌鸡……十几道富有海南特色的菜肴陆续上桌。前来参加婚宴的亲朋好友围坐一堂,觥筹交错,欢笑声不断,其乐融融的氛围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11月5日,乡厨父子颜约智、颜礼才在婚宴上制作的文昌鸡。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外地宴席大多是去饭店里吃,很少有海南农村的这种露天村宴,也没有柴火灶烧出来的饭菜香,特别想念这口家乡味,今天可以大饱口福了。”当日,专程从外地赶回海口参加发小婚宴的符先生,一边品尝着桌上的佳肴,一边感慨道,这些用本地食材现场制作的美食,不仅满足了大家的味蕾,更传递出乡村特有的质朴与热情,让久别重逢的人们在熟悉的家乡味中寻找温情。
10月28日,龙泉镇涵泳村的一场婚宴同样热闹。来自新坡镇的乡厨刘永利、刘永章兄弟带领几名厨工,忙碌地打理着宴席的各项事宜。“村里入宅、结婚、做寿都喜欢请我们这些乡村厨师来摆宴席,一是图个喜庆,二是为了让许久未见的亲朋好友借机聚聚,联络一下感情。”刘永章笑呵呵地说。
在刘永章看来,乡村宴席早已超越了吃饭本身的意义,成为维系乡情、凝聚人心、寄托乡愁的重 要纽带,而乡村 厨师们则是这一独特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与推动者。无论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还是常年劳作的乡邻,都能在这弥漫着浓郁烟火气的宴席中找到归属感,重温独属于乡村的记忆。而柴火灶烹饪出的独特香气、露天场地的开阔氛围、邻里间的热情招呼,共同构成了海南农村村宴的独特魅力,成为无数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乡愁印记。
宴席之变 乡厨见证着振兴图景
“以前的菜品相对简单,主要以自家种植的蔬菜和养殖的家禽为主,大家分享有限的食材,感受邻里间的温暖和团聚的欢乐。”11月5日,年近七旬的颜约智笑容满面地回忆道,过去乡村宴席的筹备是全村人共同参与的大事,食材有限、菜品朴素,却承载着最纯粹的欢乐。

热闹非凡的村宴成为凝聚乡情的纽带。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如今,随着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厨师可以选用的食材日益丰富,小番茄、小青龙、东星斑、鹅肝等纷纷登上村宴餐桌,每道菜都饱含着主人家的热情与诚意,成为乡村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真实写照。
不久前,灵山镇898艺术村举办的宴席上,专业琼剧表演与宴席的欢快氛围交融,“90后”乡村厨师蒙信海在忙碌准备宴席之余,不忘用手机记录下热闹的场景,并发布在自己拥有1万多粉丝的抖音账号上。“农村宴席主打一个热闹,不仅让乡亲们联络了感情,更让外界看到了乡村的发展活力——整洁的村容村貌、丰富的文化生活,还有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蒙信海的“朋友圈”引来不少网友互动。他说,分享自己做乡村厨师的日常,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厨师的风采和海南乡村宴席的独特魅力。
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团队作战”;从简单的烹饪技艺到兼具创新与美感的厨艺展示;从传统口碑传播到新媒体时代的主动宣传……作为乡村宴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厨师既是美食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振兴与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用不断精进的厨艺,让乡村宴席成为凝聚乡情的纽带;用创新的理念,为乡村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坚守在烟火气中的乡村厨师,正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烹饪着属于海口乡村发展的“幸福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