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海南省博物馆志愿者王晓东:做历史和文明的守护者
2021年08月03日 15:12 来源:海口日报
志愿者王晓东在学习古籍修复。
志愿者王晓东在学习古籍修复。

  “‘为往圣继绝学,传古籍泽后世’,这是我在协助专家修复古籍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近日,来自陕西榆林的自由职业者王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为感慨。

  古籍修复不是简单地修补,更是对历史和文明的守护。作为志愿者的王晓东表示,他要做的事就是帮助专家将古籍修复完成,把这些已经流淌、濒临消逝的旧时光修补回来,让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海口日报记者 李银 文/图

  加入志愿行列,学习修复古籍

  修理破洞、修补书边、晾干、压平、打眼、装订……这就是36岁志愿者王晓东的日常服务内容。几十道工序一一完成后,一本古籍就修复完成了。

  “我对历史文化很感兴趣。”王晓东笑着说,自今年6月初加入志愿者以来,虽然没有薪资,但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刚来这里协助专家修复古籍时他什么都不懂,跟随馆内的修复师一点点地学习古籍修复技术。

  “每天来图书馆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专家烧水熬煮、调制糨糊。市面上的那种糨糊不行,不仅修不了书,还会造成更大的破坏,只能用小麦淀粉自己熬制。”王晓东说,糨糊是修复工作的必需品、消耗品,必须是当天熬制的,一旦放到第二天就会馊掉。“得根据要修复书页的破损程度来调,破损比较轻微的,糨糊要稀,要淡如水”。

  “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先用皮纸搓一个纸钉当样板,然后给我一叠皮纸,让我自己练习。”最初,王晓东搓出来的纸钉软塌塌的,但是老师搓出来的纸钉却很结实。他暗自琢磨,用心领悟其中的要领,调整手上的力道和湿度,一个下午过去,他的手指都麻了,但搓出来的纸钉也能和老师搓出来的一样了。

  省图书馆古籍部专家黄文锋介绍,对于新来的志愿者,他们会先向其讲解一些古籍的专业知识。古籍装帧形式有简策装、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老师会就各装帧形式的流行朝代、装帧特点、产生原因等方面向志愿者详细介绍,并带领团队参观实物装帧书籍。此外,还会讲解文字史、书史的沿革,参观古籍修复室,介绍古籍修复的主要材料、工具、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古籍“焕发活力”,传承历史文化

  古籍修复非常考验个人的动手能力。“古籍修复不是简单地修补,更是对历史和文明的守护。”王晓东说,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欢,真的很难坚持,古籍修复师做的不仅仅是修书,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一开始王晓东只是觉得新鲜,随着对古籍修复的深入了解,他愈加热爱上这项工作,“每次完成一本古籍的修复,内心都会有一种充盈的感觉,特别高兴自己能够为文化传承做一点事情。”

  在王晓东眼里,每一本书都像一个生命。那些经年累月留传、早已千疮百孔的古籍,在他手中“焕发活力”,甚至“起死回生”。“我不会只把它当作是一本书,它更是一件文物,是古代人民做出来的一件工艺品,是智慧的结晶。”王晓东说。

  “未来,我希望能够修复更多濒危古籍,进而为这些文化瑰宝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利用、薪火相传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王晓东说。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