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佳向"生态+" "两山"理念引领昌江乡村振兴
2021年08月13日 09:17 来源:海南日报

  周末将至,海口游客杨博计划前往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打卡”,“当地民宿最好的房型价格不低,但想预订还得拼拼‘手速’。”杨博说,一个藏身霸王岭腹地的偏僻黎乡究竟有什么魅力,他一定要去体验一次。

  对1990年就嫁到王下乡浪论村的刘桂芳来说,甚至不敢相信自己曾羞于向外人提起的婆家能吸引来游客。

  “过去,亲戚朋友都觉得我嫁进了‘深山老林’,逢年过节根本没人愿意上门做客,更别说平时。”可如今,刘桂芳家里常常宾朋满座。

  变化,源于昌江县委、县政府对王下乡发展的定位与打造。

  2018年底,王下乡入选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

  “但这并不是‘铁帽子’,如果相关指标在后续动态评估管理中不达标,荣誉称号将被撤销。同时,海南正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王下乡紧靠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目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在资源环境生态条件好的地方先行先试。”时任昌江县委书记的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黄金城坦言,正是以此为契机,当地开始探索“两山”转化的更多有效路径,并最终依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将全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一体化布局,明晰打造王下乡“黎花里”文旅小镇的实现路径。

  在“黎花里”文旅小镇项目总策划林青看来,王下乡是包含黎族同胞生产、生活场景及雨林风光等资源要素的立体生态空间,最核心的“卖点”是原生态,而“黎花里”则是对这一立体空间的品牌化、符号化表达,“我们希望通过文化与生态相互赋能,让王下乡的每一座村庄、每一条河流、每一片稻田承担起不同的文化角色与功能定位,实现‘一步一里一风情,一草一木黎家情’。”

  以此为思路引领,昌江提出在王下乡实现“两就两化”和“三护五变”,即就地取景、就地取材,实现村民生活旅游化和村民生活场景景区化;通过保护当地原生态文化、原生态环境和原真民风民俗,实现乡村变舞台、村民变服务员、百姓变演员、田园变市集、特产变文创产品。

  通过将制陶、织锦、舂米等黎族生产生活场景融入墙绘艺术,以及一系列旅游化改造,如今的王下乡三派村俨然一处“流动的黎族文化博物馆”。“政府没动我们一亩地,更没有砍一棵树,但整个村子却变了样。”三派村村民吉亚红屋前的一块空地被改造成了黎家小院,他干脆顺势而为,开起了王下乡第一家农家乐。

  “嗅觉敏锐”的文旅企业也循声而来,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的合作模式,吸引浪论村集体“土地入股”,共同打造“浪悦黎奢”主题民宿,并带动“黎山麓”驿站、山兰酒作坊、黎家生态餐厅、浪悦咖啡驿站等文旅产业要素纷纷集聚,有效盘活当地集体资金资产。

  去年“五一”假期,王下乡“黎花里”文旅小镇正式对外开放,7天共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那也是刘桂芳第一次在家门口见到这么多人。“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根本挤不下,不少人宁愿选择搭帐篷、吃盒饭,也要留在王下乡多玩几天。”目睹如此“盛况”后的她,赶紧兼起民宿主人、农家乐及特产店老板、歌舞演员等多重角色,不到一年便实现增收十五万元。

  如今,王下乡不再是刘桂芳不想提的婆家,俨然已经成为昌江旅游的一张名片。冲着吃一口野菜、喝一杯山兰酒、听一曲黎歌,杨博也顾不上山高路远,决定驱车数百公里跋涉而来。

  截至目前,王下乡已累计吸引带动企业投资2000余万元、30余户村民吃上“旅游饭”,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而达成这一成绩,王下乡只用了不到一年的建设周期和3000余万元的政府资金投入。

  眼下,王下乡在加快推进“黎花里”项目二期、三期工程建设的同时,还逐步完善“点、线、面、片”全域旅游布局,期望通过分阶段、分步骤规划建成黎乡田园观光区、黎族文化体验区、河谷秘境体验区、热带雨林民宿区。

  “王下乡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不仅于2019年底实现全乡4个行政村全部脱贫,推动生态与经济双双增值。王下乡立体生态空间所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要继续挖掘转化,为昌江的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昌江县委书记陈儒茂说。(于伟慧 李梦瑶 王迎春)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