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北大附中海口学校国际班师生开展南海考古研学行活动
2021年12月07日 12:40 来源:海南日报

  怀揣着对南海文明的憧憬与向往,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国际班高三学生今年自发成立学校青年文化研讨协会。近期,他们走出传统课堂,在省博物馆水下考古专家贾宾的指导下,以《更路簿》(南海渔民自明代以来就使用的航海手册,除了记载通往某个地区的航程和航向,还详细记录了南海诸岛、屿、礁名称及准确位置等)为历史依托,以琼海潭门千年渔港为活动起点,开展了极具特色的琼岛航海考古研学活动。

 北大附中海口学校国际班师生开展南海考古研学行。受访者供图
 北大附中海口学校国际班师生开展南海考古研学行。受访者供图

  为了开展好此次研学活动,师生们耗时4个月进行活动内容设计,将非遗口述整理、文物修复、田野考古、气象预测等内容融入其中,希望能以科学文化引领实践探索,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中华文明烙印于莘莘学子心底。

  “以史为鉴,勤学可以知兴替。居安思危,年少未敢忘忧国。通过此次研学活动,我们不仅重新认识了南海先民的伟大智慧,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青年学子,我们都应当积极投身到南海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去。”此次研学活动学生代表曹大镛表示。

  潭门拜访老船长

  日前,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们在琼海潭门镇拜访了老船长卢家炳。卢家炳是琼海市潭门镇人,在南海从事渔业捕捞数十年。与学生们座谈时,他拿出了祖传的《更路簿》。潭门渔民世代航海、战台风、斗海盗、逐鱼群,中国渔民最早为南海诸岛命名……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海上航海故事被他娓娓道来。

  说到兴起时,卢家炳拿出纸笔当场勾勒出一幅航海地图,“这里是暗礁区,水下多有湍流,非有多年经验的航海人绝难进入……海上航行不能靠运气,要学会看天象。如果傍晚太阳入水时颜色发红,那么第二天必然有风无雨;如果太阳入水时颜色发白,那么三日内必然风雨交加……”在卢家炳的讲述下,学生们学到了许多南海航行知识。卢家炳将这张珍贵的手绘地图送给参加研学活动的师生们,希望他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人记载于《更路簿》中的伟大征程和动人故事。

  南海航行求真知

  历史中埋藏着古老文明起源的秘密。初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大厅,厚重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针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更路簿》的起源与变化,该馆藏品保管部负责人李剑等专家与参加研学活动的师生们进行座谈。被誉为“南海天书”的《更路簿》内容涉及自然、地理、历史、法律、文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传统罗盘的定位方法、南海岛屿的命名规则……《更路簿》中许多原本让学生们感到困惑的问题都得到了专家解答。接下来,学生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环氧树脂对出水陶瓷器物进行修复。

  告别琼海后,师生们由三亚市凤凰岛码头登船继续开展研学活动。在近72个小时的航行期间,学生们围绕预先设定好的项目课题分组开展研学活动。在针对“落日颜色与海上短期气象预报”所设计的观察实验中,师生们向船员及渔民搜集大量天气资料图片后,又对比了近60日内的气象数据,结果发现卢家炳老船长的经验预报法准确率竟高达87%,再次证明了自古以来南海渔民的航行智慧。

  本次研学活动中,师生们一共完成研学课题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整理1卷、探访海南文化遗址3处、记录动植物37种和制作科学标本10余件。

  此次研学活动带队指导教师表示,“许多参加此次研学活动的高三学生,明年将走出国门继续深造。希望此次研学活动能成为他们的‘行前一课’,期待大家能够厚积文化底蕴,心怀南海文明,以自然科学为笛、以历史思辨为鼓、以爱国热忱为谱,合力奏出最美中国音。”

  (作者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教师)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