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保护传统村落 传承历史文脉 留住乡村记忆
2021年12月13日 14:34 来源:海口日报

  提到古村落,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打开了一扇厚重斑驳的木门,里面有澄清的溪水、悠长的石板路、古朴的老房子,还有那扯不断的乡愁。

  岁月悠悠,海口一些村落还保留着先辈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烙印,延续百年或是更久的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和古朴的建筑物等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古村落保护与现代社会发展碰撞,古村落未来发展之路该走向何方?当前,在海南建设自贸港的大背景下,海口一方面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求保护传统村落之道,不断推进古村落在保护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12月12日,在迈德村,一名小朋友骑车经过百年树龄的大榕树。记者康登淋 摄

  古村悠悠见证历史

  12月12日上午,走进位于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的迈德村,古朴雅致的古老宗祠、鳞次栉比的火山石屋、曲径通幽的青石古巷、古色古香的状元石桥、长年不息的神龙古井……一座古意盎然的传统古村落缓缓映入眼帘,虽已历经数百年,但村中的巷道、建筑、民风、市情,至今仍保存着古朴、雅致的风貌。

12月12日,迈德村曾氏宗祠内古色古香的木质结构建筑。记者康登淋 摄

  据介绍,迈德村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村里有“曾氏宗祠”“明经第”和“解元第”。位于村口广场北边的曾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后于乾隆丁未年,也就是1787年重建。宗祠是“上可奉祖宗,下可训子弟”的场所,每年正月十五所有的曾氏后人都会从四面八方回到宗祠祭祖。和其他村不一样的是,迈德村在族规民约中规定,不入宗祠经学堂读书(小学毕业)的子弟不得正式参加祭祀,重视儒家文化传承的教义可见一斑。

  村民曾令樱说:“我们村很重视教育,大家很为村子感到自豪,对村子有着深厚的感情。”据不完全统计,经学堂培养了进士4人、举人2人、贡生15人、国学生25人、秀才44人、监生和增生等更是不在少数。近代以来,全村先后出7名教授,1名院士,92名教师,曾广进一家九代就有47人是教师,成为海南最大的教育世家。

  2008年,迈德村被评为“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2016年被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2018年被海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海南省文明村镇”。

12月12日,迈德村内建于明末的“神龙”古井。记者康登淋 摄

  而在南渡江下游的海口旧州镇包道村,则因精雕细琢的宣德第远近闻名,一个村子因保存完好的200多年历史建筑熠熠生辉。据了解,宣德第大院是海南现存一座具有明清古民居建筑风格特色的建筑群,也是当今海南保护最完整的一座民居院落。历史上,它在风云变幻中曾经辉煌、鼎盛上百年,创造了海南民间典当业独特经济现象。

  “这些古村落都是我们海南历史的‘活化石’,见证了村子的过去与辉煌,不但是一笔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去重视去保护。”海南省旅游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说。

  古村保护有法可依

  随着城镇化高潮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很多传统村落都已消失。

  记者近日走访海口市石山镇荣堂村看到,荣堂村的村道、围墙、房子都是火山石砌筑的。海口初冬的温暖阳光,透过树荫,打在石墙上,光影斑驳,让人恍若隔世。村子历史超过800年,村中古民居保存较好。从村庄的建筑与布局,不难看出,这曾是一座繁华的村落。但不容忽视的现状是,古村已经衰败,有些废弃老房子坍塌,还有些古屋久无人住已经长满杂草,村里只见到一些老人。村民钟阿叔说:“古村交通不便,村民有的搬到了新村,有的搬到了镇上。”同样,位于遵谭镇的东谭村曾是海南珠崖郡治遗址的核心区域,文化底蕴丰厚,历史古迹众多,但东谭村这一传统村落也曾一度面临窘境。

12月12日,三江镇罗梧村内的珍贵历史文物林鸿高围楼,始建于1922年,是旅泰华侨林鸿高先生为教育子女不忘乡土,回乡而建。记者康登淋 摄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难以延续,传统建筑损毁严重、保护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村民“拆旧建新”、无序建房行为导致传统风貌遭到破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2020年10月13日,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旅文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共同研究讨论古村落保护问题。随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研小组前往美兰区道郡村,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迈德村,秀英区三卿村,琼山区包道村,龙华区文山村、东谭村等6个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现场查看和了解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2020年11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前往秀英区三卿村、荣堂村实地调研考察,向当地村干部了解村落保护现状。

  省人大代表王杰是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三卿村村民小组长,在海南省“两会”上,他曾建议全省在顶层设计规划预留空间,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王杰说,对游客来说,来海南不仅有免税购物,还可以领略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开发利用好这些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对建设自贸港有着重要意义。他告诉记者,目前政府拨付到三卿村的资金正用于村中道路整修,后续要开发还有许多工作,他呼吁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高水平规划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助推乡村振兴。

林鸿高围楼院门的浮雕精美。记者康登淋 摄

  记者了解到,今年11月2日,海口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海口市传统村落保护规定(草案)》,并明确指出,制定实施传统村落保护规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各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强宣传引导,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选择一批历史特征和地域个性鲜明,建筑格局和原生态风貌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村落,集中各方力量和资源进行保护开发,传承发展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12月4日,以“暖冬拾光——邀你奔赴一场冬日暖阳集市”为主题的海口市秀英区首届文旅集市在该区石山镇儒安村开市,这一场集非遗文化、本地特色美食、乡村音乐、寻觅浪漫于一身的文旅集市,为市民游客带来了精彩的周末体验。市民游客在斑驳的古墙边拍照打卡,留下历史与现代交汇的纪念。市民林先生带孩子过来逛集市,“这种原生态的古屋,一砖一瓦皆有故事,我们带孩子看了村里古屋展示的非遗草编文化,还参加了‘寻迹古村’游戏,非常有意义。”

  借助文旅集市,儒安村焕发了新活力。“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游客在村里游玩,听到大家称赞我们的村子,村里的古屋也被大家喜爱,真的很开心。”村民陈海香兴奋地说。

  另外,还有一个样本值得借鉴,海口瑶城村是一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村,1999年起,瑶城村整体逐渐向南搬迁到瑶城新村。随着村民陆续迁出,无人居住的老村逐渐成为杂草丛生、寂无人烟的空心村。2019年,该村引入省属重点国企海南控股投资,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从建设伊始,项目坚持不大拆大建的开发理念,尊重和保护传统遗存,还原琼北民居“燕尾龙脊、金山银弓、灰墙青瓦”的建筑风格,保留村庄原有的肌理和空间关系,彰显村落“亲仁善邻”的邻里文化,赢得群众好评。

12月12日,林鸿高围楼巨大的内部空间。记者康登淋 摄

  记者了解到,当前《海口市传统村落保护规定(草案)》已明确了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草案》指出,鼓励村民在传统村落内居住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传统村落内的村民通过协议将闲置宅基地或闲置农房流转给经营者或者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经营,可以依法将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入市或合作联营等方式开发利用。鼓励传统村落利用闲置建筑设立数字博物馆、村志馆、传习基地、戏楼(台)等场所,支持掌握琼剧、八音器乐、公仔戏、椰雕、炭画、龙舞等传统技艺人才,在传统村落内开展授徒、传艺、展示、巡演、节庆等活动。

  此外,海口还推行“旅游+”“生态+”“特色文化+”等模式,深度挖掘传统村落资源,整合利用传统村落火山岩地质遗址、红色革命遗址、民俗节庆、人文史迹等,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农业创意、乡村手艺等产业,打造乡村经济新业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鼓励通过“互联网+”、自媒体营销等途径,促进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特色产品的共享、展示和传播;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今后,海口将因地制宜打造传统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借鉴其他省市村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工作的先进经验,全力打造高品质休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到海口休闲度假,享受慢生活,让传统村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史瑞丽 )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