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正文 分享
【东西问】胡宗锋:地域文学“出海”如何准确“传情达意”?
2021年12月20日 12: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地域文学“出海”,如何在翻译中保留民俗特色?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日前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中国地域文学传统深厚,在陕西路遥、陈忠实等人为代表的“文学陕军”颇受关注。其中由陕西作家陈彦创作的长篇小说《装台》,改编成电视剧后,因浓浓的“陕味儿”而人气爆棚。目前,该小说已由胡宗锋和其团队翻译完成。

  【同期】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胡宗锋

  《装台》它就是写一个小人物,所以我们翻译《装台》的时候,就把《装台》就按原意翻译过去,叫Stage shifting,就是Zhuangtai。翻译主人公刁顺子,顺子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用汉语拼音,因为汉语拼音以后看不出来原来意思,我们用英语里面同样一样的词叫Smooth也是大写,让人一看这个人是,Smooth跟“顺”是一样,有“顺利”的意思,但是有时候可能也有“圆滑”的意思。这也是跟文里的主人公是相辅相成的。

  【解说】在翻译时如何准确“传情达意”?胡宗锋表示,译者要对地域文化有深入了解。

  【同期】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胡宗锋

  在陕西作家作品里会出现陕西比较有特色一些美食,比如说苞谷糁(shen)子、搅团、羊肉泡馍,我们尽量是翻译的时候不得把它内涵,有时候音译有时候意译,尽量通过这些把内涵传递过去,比如说羊肉泡馍,有时候我们直接用Yangroupao,后面就加Mutton soup with pancake。就是说羊肉汤煮馍这种方式来表达,但是我们有时候就是不管怎么样,尽量把这个原作者的意思想给它表达出来。

  【解说】古人云“文心相通”,汉英两种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亦有差异,在翻译作品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让外国读者更能理解?

  【同期】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胡宗锋

  我们必须允许文化差异的存在,当然随着时间的延长或者关系的加深,随着人民有什么之间了解,有些东西就会被当地化了,比如英语里面咱们的豆腐对吧。英语叫Tofu,他(外国人)知道的。咱们说台风,英文Typhoon,他(外国人)也知道的,也就是英语词汇。我相信随着中国国内的发展,有更多的中国表达法也会进入到英语词汇里面去的。

  【解说】胡宗锋表示,翻译是通向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可以让复杂的世界变“简单”。未来,团队也将通过译作来传承中华文化,让国外读者通过这些译作了解中华文化。

  记者 梅镱泷 阿琳娜 西安报道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