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丨海口铺就乡村振兴路 开出致富幸福花
2022年03月07日 09:20 来源:海口日报

  2021年·成绩单

  全年投入产业帮扶资金5989.91万元,发展特色产业类项目149个,带动脱贫户5806户次扩种增养经济作物、热带水果、南药等1198亩,畜禽21655头(只)、种蜂105箱

  全市脱贫劳动力就业务工人数3915户8435人,“零务工”家庭已动态清零

  全市完成农村户厕防渗漏改造7000户,在全省农村“厕所革命”考核验收中各项指标综合成绩居全省第一

  惊蛰一声雷,万物复苏生。时下,海口火山荔枝恰逢花开时节,农民抢抓农时控花保果;三角梅共享农庄迎来大批游客……一朵朵向阳绽放的春日花朵展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希望,也蕴藏着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去年以来,海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今年海口以巩固成果为基础,以有效衔接为依托,坚持“四个不摘”总要求,不断强化巩固脱贫成果责任、政策、工作的落实,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海口徐徐展开。

位于龙泉镇大叠村的龙浩·一亩时光田园综合体备受孩子青睐。图为一位家长正带着小朋友玩耍。

  发展乡村产业 激活造血功能

  去年印发的《海口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指出,到2025年,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乡风文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持续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农民收入明显增长。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构建一批适应乡村特征、符合群众利益、利于长效发展的乡村产业。

  在琼山区甲子镇琼新村,一只只小鸭子如今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法宝”,其中的致富带头人则是脱贫户梁崇光。“曾经家里只有7亩多的水稻和瓜菜,还养殖一些家禽,但收入一直较低。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我开始摸索着发展养鸭产业。”梁崇光说,他从100只鸭子开始,在帮扶责任人的精心帮扶下,不仅一步步扩大了养殖规模,还学习养殖新模式,办起了养鸭场,成为村里的养鸭大户和致富带头人,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鸭老总”。2020年,梁崇光被推荐为海口市市级“脱贫光荣户”。

  在美兰区三江镇眼镜塘村,闲置土地“蜕变”常年蔬菜种植基地,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又一新兴形式。这一基地的建成,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通过传授种植技术促进村民发展产业。

近日,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边洋村三角梅共享农庄内三角梅美丽绽放,吸引市民游客来此打卡。图为市民在游览途中用手机拍摄三角梅。

  海口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海口市聚焦“四个不摘”,紧盯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和持续稳定增收,狠抓产业、就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果。大力推动产业帮扶落地,全年投入产业帮扶资金5989.91万元,发展特色产业类项目149个,产业帮扶资金占比为56.99%,带动脱贫户5806户次扩种增养经济作物、热带水果、南药等1198亩,畜禽21655头(只)、种蜂105箱,群众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稳产业促就业,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海口市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和农村低保对象“自强行动计划”、大力提升扶贫产业组织化、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全力激发脱贫户的内生动力,2021年全市脱贫劳动力就业务工人数3915户8435人,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务工的目标,“零务工”家庭已动态清零。

  整治村庄环境 打造宜居乡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全面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美兰区三江镇梅坡村,村民林声锦家的外墙上挂着一块写着“农村厕所改造户”的小铁牌,原先脏乱差的厕所经过一番“改头换面”,如今以砖砌三格的模式完成了对化粪池的防渗漏改造,改造后的化粪池不仅蓄存量大,而且不会散发异味。“经过改造后生活舒心多了,平时有粪污清掏的需要时,只要一通电话就有人上门免费服务。”林声锦说。

  “厕所革命”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民生工程。海口市根据不同区域群众的居住习惯,从实际出发引导群众参与改厕,由群众自主选择就地改造、更换化粪池、厕污一体化治理、集中新建公共化粪池等改厕模式,政府部门上门服务,做好技术指导,建设群众满意的厕所。去年海口市完成农村户厕防渗漏改造7000户,在全省农村“厕所革命”考核验收中各项指标综合成绩居全省第一。

  据统计,2020年海口农村常住人口52.41万人,测算污水总排放量为1530.38万吨,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方式随意,已然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突出短板。为此,海口市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的同时,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通过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实现从污水横流到循环利用的彻底转变。

位于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内的海口高山村内,不少市民游客漫步在村内栈桥上,欣赏湿地风光,感受独特的民俗和纯朴的民风。

  如今,走在海口的乡村小路上,村道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河湖清澈碧水流淌,树荫下鲜花与绿草交相辉映……这一幅幅优美的宜居画卷,得益于海口市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积极推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三清两改一建”“厕所革命”等各项工作。

  盘活闲置资源 绘就振兴蓝图

  初春天气晴好,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处处焕发生机。几年前,没有人会想到,曾经既缺水又少地的贫困村,竟能“蜕变”成如今的“亿元村”。

  在村内的火山石斛园,一株株石斛长势喜人,这种被称为“九大仙草”之一的植物,从2015年起实现规模化种植,在这片富含硒的火山岩石上,石斛的每亩产值达到11万元,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带旺了施茶村的旅游业,2020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和民宿增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盘活本地资源、引领乡村振兴,已成为不少农村地区创新思路谋发展的新路径。在位于龙华区龙泉镇大叠村的龙浩·一亩时光田园综合体,绿油油的农场蔬菜可供“认养”,在课外科普基地拥抱大自然,孩子可以与各种动物近距离接触……一幅生动有趣的田园生活场景背后,是该地依托海南发展热带农业的天然优势,将原有的闲置地变废为宝,全力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艺体验于一体的海南热带农业示范区。

海口江东新区898艺术村内,小朋友正在开心地玩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乡村会客厅”的创新打造。近年来,海口市以共享农庄为抓手,突出产业特色、土地盘活和村庄风貌打造,持续推进施茶村、文山村、演东村等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火山地区、红树林、湿地资源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集中建设了三角梅共享农庄、荔海共享农庄等一批具有优美田园风光的共享农庄,促进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锚定新目标,启航新征程。海口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口市将加快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巩固好“三保障”、饮水安全和产业就业帮扶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同时积极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把海口市农村建设成为“绿色农业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二三产融合、品牌效益凸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精神文明整体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不断加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群众收入不断增长”的具有集聚效应的标杆和高地。

  原标题:自贸港丨海口铺就乡村振兴路,开出致富幸福花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