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定安—正文 分享
穿越老宅旧时光 阳春三月一起“故居重游”
2022年03月16日 09:36  来源:海南日报

  据海南日报报道丨记者郭畅

  3月3日,海南日报记者从海南省交通工程建设局获悉,该局正在加快建设省道S203铺文线铺前至宋氏祖居段改建工程,力争今年年底建成通车。

《长堤路上的新老骑楼》 刘运良 绘
《长堤路上的新老骑楼》 刘运良 绘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1985年,为纪念宋庆龄及其家庭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和深远影响,文昌市人民政府修复宋氏祖居。此次修路改建,将让坐落在幽静之地的宋氏祖居穿越时光,开启新篇章。

  在海南,除了宋氏祖居,还有不少其它散落在全岛的名人故居。阳春三月,让我们跟着《文旅周刊》,一起“故居重游”。

  张岳崧故居

  管窥海南清代建筑风格

  历史上,海南不乏英才俊杰,除了名扬青史的丘濬、海瑞,在清代还出过探花张岳崧,他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主持编纂了《琼州府志》,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濬、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读绝、吟绝、书绝、忠绝“四绝”中的“书绝”。

  张岳崧故居位于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青山环抱,风光秀美,民风淳朴,2008年,高林村被评为“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10年,被评为“海南三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高林村村庄完整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房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整齐划一,七纵三横的巷道,规划脉络清晰,是古代海南少有的有建设规划的村庄。该村民居90%为清代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岳崧故居、张氏宗祠就坐落于此。

  在高林村,张岳崧故居有两处。一处为出生之祖居,占地1500多平方米,今仅存有正屋1幢,为悬山式建筑。另一处故居,位于祖居西南面,占地12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结构,悬山式建筑,为张岳崧居官时所建,今仅存正屋1幢,后屋1幢,两侧横房2幢。

  故居西侧建有张氏宗祠,是张岳崧晚年筹建的,宗祠占地约1500多平方米,有完整的山门、前殿、正殿、廊庑。山门、前殿西厢及东廊庑圮损毁,其余尚存完好。

  高林村内民居依旧时模式而建,路巷全部用青石铺设,修旧如旧,古朴自然,张氏后人秉承先辈遗风,尚学重教,人文蔚起,代代人才辈出。

  其实,高林村原来不叫“高林”,是张岳松高中探花之后,村里人为了纪念他及劝学子孙后代,才将村名改为“高林村”,意思是只有高大的林木,才可以拿来当栋梁用,鼓励后人应以探花公张岳崧为榜样,勤奋读书,争当国家的栋梁之材。

  今天行走在高林村,依旧能感觉到张岳崧给高林村留下的荣耀和辉煌。

  冯白驹故居

  从野芭蕉中珍惜幸福生活

  琼岛之上,从不缺少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他,被周恩来总理喻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他,在琼崖革命的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发挥着杰出的、关键性的核心作用。他是琼崖人民的优秀儿子——冯白驹。

  冯白驹故居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云龙镇,故居始建于1922年,是砖瓦梁木结构的海南农家院宅,占地面积6亩,由正屋、后屋、铜像、和陈列室四部分组成。

  故居内有一座冯白驹雕塑,将军刚毅的面容令人肃然起敬,黑色花岗岩雕塑底座上,邓小平题写的“冯白驹故居”五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

  故居正屋是一间三目,中间厅堂,两旁卧室。石木结构的13桁10柱的海南传统民居,正门顶端悬挂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冯白驹故居”横匾。大厅里的八仙椅和卧室内的书桌、睡床都保存完好,古朴中透出岁月的沧桑,四周为灰色石头墙,屋顶盖青瓦,后屋是5桁三目小屋。

  故居右侧是冯白驹生平业绩室,陈列着关于冯白驹将军家世、生活、革命活动等物件及图片。在冯白驹将军的影响下,其亲属先后有20人投身革命,有12位亲人为海南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冯白驹故居的前庭花草如锦,后院树木成荫。1942年,冯白驹的祖屋在日军“扫荡”中焚毁,直到1984年才得以重建,经多次修缮,保持了原屋的海南农家风格。

  在冯白驹故居的厨房右后方,有三株枝叶茂盛的野芭蕉树。这三株野芭蕉树是重建故居时为了纪念革命的艰苦岁月而栽种的。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野芭蕉树可是发挥了大作用。

  当时的战士行军打仗缺少生活物资,肚子饿了便把野芭蕉树结的果子摘下用来饱腹,碰上下雨天,摘一片野芭蕉叶顶在头上,就是战士的“雨伞”。晚上没地方住,战士有时睡在山洞里,有时睡在密林中。这时候,便摘下几片野芭蕉叶,一张铺在地上当席子,一张盖在身上当被子。即便如此,琼崖红军依然坚持革命斗争。

  在冯白驹故居,不少参观者听完野芭蕉树的故事,都忍不住摘下果子放进嘴里一尝,没过几分钟便放弃了,其实野芭蕉树的果子又苦又涩,这些野芭蕉树移植到此,也是为了让参观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战争时期先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宋氏祖居

  寻访宋氏家族的踪迹

  宋氏祖居位于文昌市昌洒镇古路园村,坐落在一片果树环抱的山丘上,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幽静。

  沿着进村的林荫小道走100多米,就可到达宋氏祖居。宋氏祖居为传统的海南民宅建筑,砖瓦土木结构,正屋凹廊布局,由2间正屋、2间横屋、2间门楼和院墙组成,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平方米。

  宋氏祖居。王家儒 绘
宋氏祖居。王家儒 绘

  走进宋氏祖居,由邓小平题写的“宋氏祖居”4字匾额挂在门楣上。室内陈列着宋庆龄的祖辈使用过的物品,有种地用的犁和耙,有挑水用的担和桶,还有做饭用的锅和灶等。墙上还挂着宋庆龄高祖、曾祖和祖父的照片、家谱以及一些历史情况的介绍。

  宋氏祖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以宋耀如、宋庆龄为代表的宋氏家族祖居地,也是宋氏家族的“根”之所在。作为海南省人文景观,宋氏祖居以它的不可替代性,吸引了世界及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寻访宋氏家族的踪迹。

  文昌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修复宋氏祖居,并在宋庆龄基金会和海内外友好人士的支持下相继兴建宋庆龄陈列馆、宋庆龄植物园,还在祖居北边竖起了高达3.2米的宋庆龄汉白玉雕像。

  走进宋庆龄陈列馆,人们可以看到宋庆龄青少年时代、革命战争年代和从事世界和平事业以及国内外各界人士对她的深切怀念的史料、照片、图表、绘画、仿制实物等。

  宋庆龄的父亲原姓韩,名教准。其先祖韩显卿原住河南相州南阳,宋代时,官任浙江会稽县尉,后升广东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南迁,先后在文昌锦山、铺前定居。后来,其第十八世孙宗腾移居昌洒古路园村,宋庆龄父亲就是在古路园村出生的。

  宋庆龄父亲幼年过继婶婶宋氏之弟为养子,改姓宋,名耀如,同盟会成立后,宋耀如赴美筹措活动经费,回国后建立了同盟会秘密总联络部,受孙中山委托担任了同盟会的总司库。此后,宋耀如没有停止过对革命捐资的支持,被誉为:“披肝沥胆为民主,瘁力殚心辅逸仙”。

  后来他共生下3男3女,所生子女均用宋姓,宋氏姐弟6人,均成为我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其中的宋氏三姐妹。

  王弘诲故居

  捕捉不同时空的风景

  相比海南著名的海瑞故居、丘濬故居和张岳松故居,王弘诲故居比较“冷清”,并不为人熟知,但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故居,静静诉说着更多不为人知的古老故事。

  王弘诲是明代名臣、教育家,他的故居位于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现存大屋二幢,横庑小屋一幢,前后大屋均为一幢三间式砖木建筑,悬山式顶,占地约500平方米。

  中间祖屋比较高大,厅堂屋顶共有19排瓦片。在海南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祖屋厅堂瓦片排数越多,说明家里有人当过大官或极其富足,比较富裕的家庭为15排或17排,一般家庭有13排,由此可见王弘诲当时的社会地位。

  王弘诲故居右边为王氏宗祠,系王弘诲明代万历年间筹建。王氏宗祠由山门、八角殿、正殿、二侧庑廊组成。八角殿曾于清康熙年间重修,为歇山式顶,正殿进深3间,面宽5间,是一座仿古宫殿建筑,祠里存有清代匾额及现代名人题额多块,199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左边为太史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太史坊为四柱三孔石雕牌坊,通高5.1米,全宽7.3米,牌坊呈瓦楞式顶盖,造型古朴雄伟。

  在故居的后院,有一个巨大的石缸,远看以为是储酒的器物。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这个巨大的石缸是最原始的浴缸,是用来洗澡的,当时这样的浴缸普通人家是没有的,也只有王弘诲家有。

  王弘诲,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南溟奇甸赋》等名篇。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明朝时,海南孤悬海外,每当科举大考时,主考官都惧怕凶险,很少渡海到琼府督考,只是驻节雷州,行文调考。

  对此,王弘诲在担任翰林院检讨时向万历皇帝呈上了《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如实讲述了海南儒生赴考的艰苦,请求万历皇帝在海南设立考场。奏疏得到了皇帝的恩准,从此琼州儒生都在琼州应试,后人把此称为“奏考回琼”。“奏考回琼”是王弘诲为海南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

  走在龙梅村里,似乎可以感受到时空穿越。因为这里不仅仅是王弘诲的故乡,还有冼夫人庙等。龙梅村也是革命老区村,早在1920年代开始这里就有革命活动,解放前参加革命的有60多人。其中,革命烈士有13人。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踏访名人故居,让脚步慢下来,内心静下来,捕捉旧时光。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