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新课标 新样态 “花式”劳动课来啦!
2022年11月03日 08:39 来源:海南日报

海口市秀英区长滨小学学生制作中药花茶。学校供图

三亚市吉阳区丹州小学学生展示校园劳动成果。 本报记者 徐慧玲 摄

海口市西湖实验学校学生学包饺子。学校供图

三亚市民族中学学生制作的手工作品。本报记者 徐慧玲 摄

  ■ 本报记者 徐慧玲

  雨后土地松软、水分充足,三亚市吉阳区丹州小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菜苗一株株移植到菜地里,“种”下新希望;烹饪教室里,海口市西湖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将自己亲手包好的饺子放到锅里,在烟火气中感受生活;手工课堂上,三亚市民族中学学生发挥奇思妙想,让枯枝败叶“重获新生”……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我省各地中小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劳动课,备受社会关注。海南日报记者近日对此进行采访。

  劳动课的N种打开方式

  “这一堂课,我们学习移栽菜苗!”10月21日16时30分许,丹州小学五年级一间教室里传出学生们的欢呼声。

  “移栽菜苗前,要先翻好地,这样才有利于菜苗根系生长”“起苗时,不要用力过猛,要确保菜苗根部没有损伤”……听完老师的详细讲解,丹州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淑垚和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教学楼大露台上的菜园,体验种植的乐趣。

  秋雨过后,菜园里弥漫着泥土的气息。“我把菜苗固定好,你来填土”“种下后要控制浇水量”……学生们穿上雨鞋,三五成群,团结协作,欢笑声此起彼伏。

  “这是我们前段时间种的韭菜,不久就能摘了!”李淑垚自豪地向海南日报记者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在一方小小的菜园里,和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辛勤耕耘、多劳多得的道理。劳作过程也是李淑垚写作的“灵感源泉”,“详细记录一粒种子的破土、萌芽和成长,特别有意义。”

  “新学期开启后,我们学校的劳动课更系统、更专业。”丹州小学副校长周珍介绍,该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不同内容的劳动课。此外,还为中高年级学生开辟了专门的劳动基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管理自己种植的茄子、韭菜、辣椒、丝瓜等瓜果蔬菜。农作物成熟后,各班还会举行义卖活动,让学生体验田间劳动的全过程。

  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小学劳动课程共设置十大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海南日报记者近期采访发现,除了田间地头的劳动课外,我省中小学劳动课的形式还有很多。

  海口市西湖实验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孔转介绍,该校将劳动教育内容从原来的综合实践劳动课中独立出来,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劳动课,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劳动课内容。例如,该校新华北校区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整理与收纳、清洁与卫生,包括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洗手等内容;中高年级各班都有卫生区域,由学生定期进行大扫除。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劳动教育基地和专业的烹饪教室,开设烹饪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新技能,增强劳动能力。

  校园劳动基地里,植物生机勃勃;美术教室里,学生发挥奇思妙想用废弃纸箱制作渔船模型;午休室床上,叠放着整齐的被褥床单……这些都是海口市秀英区长滨小学学生近期的劳动成果。

  “学校开设了系列劳动教育拓展型校本课程,包括田园种植、南药种植、教室绿植养护、烹饪、水果拼盘制作和‘我是校园志愿者’等内容,切实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爱上劳动,感受劳动的喜悦。”长滨小学校长王先云说。

  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新样态

  近日,在三亚市民族中学学生的巧手下,干枯的落叶、凋谢的花朵等许多人觉得“毫无用处的废弃物”变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

  “摆放押花素材,注意构图和配色”“用白乳胶将摆好的押花粘贴到书签上”……近日,在三亚市民族中学的劳动课上,该校高二年级学生符天爽学习手工制作植物押花书签,“这些被很多人忽视的‘废弃物’经过改造,又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样的劳动课,很有趣。”

  海南日报记者看到,手工教室里,学生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树叶、花朵等通过粘贴、拼接和组合等方式,制成独具特色的书签、滴胶工艺品等。“把凋落的雏菊花瓣一片片粘贴好,能呈现出花落人间的美感。”指着一张押花书签,三亚市民族中学教师全丽妃对海南日报记者说,这种凝固美丽的艺术效果,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全丽妃有时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引导他们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采集菜园里的菜花,校道旁的小雏菊、格桑花,制成独特的手工作品,让学生们在与一草一木的交流中,发现不一样的美。

  “让劳动课入脑入心,需要花心思下功夫。劳动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能,更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愿和乐趣,这是劳动课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的目标。”在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综合实践与劳动教研员邢海珍看来,学校应将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融会贯通,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与育美的功能,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据了解,三亚市民族中学对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编写了“润物”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学校将劳动课与生物课相融合,由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师带领学生检测学校劳动基地‘润物生态园’土壤的pH值,并将草木灰、植物秸秆等制成有机肥,成为白萝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的肥料。”该校副校长陈庭文说,美术课上,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绿意盎然的“润物生态园”,将劳动课与语文、生物、美术等学科相融合,跨学科教学让劳动课更有滋味。

  除了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多学科的教学中,我省部分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发设计了不同的“劳动清单”,包括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从学校到家庭,让劳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发展。

  在长滨小学,“数字中的劳动教育”设立了“10元人民币的旅行”任务,让学生拿10元人民币到超市进行购物体验。“如此一来,学生既体验了生活,又增加了自己对货币的了解,提升了货币计算能力。”王先云说,劳动不只是挥洒汗水的体力劳动,还包括充分运用智慧的脑力劳动。

  完善评价体系 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上好劳动课十分重要,不仅能让孩子掌握劳动技能、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还能让他们从劳动实践中感知生活的不易。”翻看孩子本学期的新课表,海口市民黄妮感到欣慰之余,心里也有一个疑问:“劳动课的效果应该如何评价?”

  有专家认为,劳动课程的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过程性综合素质评价。劳动课程不能简单用一两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而是要重点考查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关注每个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学校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评选出校园‘劳动小标兵’‘劳动小能手’等。”王先云认为,劳动教育应强化过程评价,不能只看结果,要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评价的积极引导,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邢海珍认为,要真正上好劳动课,不能单靠学校。学校应注重与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

  “开学以来,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许多家长也积极参与。在巧手包‘饺’耳、双减促‘劳’育活动中,学生们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揉面、切面、擀皮、包馅,忙得不亦乐乎。此类活动不仅让家校联动更加紧密,也让家庭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孔转说。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丹州小学为居家学习的学生布置做一道菜、整理家务等家庭劳动作业,让劳动融入日常生活,并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劳动导师和劳动监督员,家校共同监管。

  要上好劳动课,前提是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共识。王先云建议,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引导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尊重劳动成果。这样的劳动教育才能达到家校衔接、事半功倍的目的。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