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连续4年冬憩儋州湾 村民主动加入护鸟队
2022年12月23日 08:24 来源:海南日报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

  ■ 本报记者 曹马志

  “这就是黑脸琵鹭吧?”

  “是的,它可是‘鸟中大熊猫’。”

  12月21日下午,儋州新州镇新英社区洞口塘村,海南日报记者跟着儋州湾湿地护鸟队员趟进村边滩涂,寻访候鸟越冬的生活轨迹,黑脸琵鹭不经意闯入眼帘。

  初见黑脸琵鹭,人们很难不被它别致的长相吸引——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它的嘴很长,扁平如汤匙状,和琵琶颇为相似。

  “它不仅长得特别,‘身份’同样不一般。”一旁身穿迷彩服的护鸟队队长陈正平向记者科普:黑脸琵鹭是全球濒危珍稀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作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它的生存状况直观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情况。

  眼前的四五只黑脸琵鹭,分散在一片宽阔的滩涂湿地上。它们用自带的长“饭勺”,在滩涂上不时“觅食”:小鱼、小虾、蟹等来者不拒。即使在“吃饭”,它们仍保持机警,尤其对异响格外敏感。

  “亲近,不靠近。”轻声说完,同行的护鸟队队员郭传经站定,取出挂在脖子上的单筒望远镜,一眼睁、一眼闭,通过镜头观测记录鸟类数量、位置等信息,并用手机将黑脸琵鹭的最新信息上传到网上的观测数据库。

  约半个小时的观测后,记者征得在休息的郭传经的同意,看到了近4年来黑脸琵鹭和儋州湾越发紧密的“缘分”,赴儋州越冬的数量逐年增长:2019年,22只;2020年,24只;2021年,38只;2022年至今已超过40只。护鸟队和越冬的鸟类总是如约重逢。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来儋州湾湿地越冬的黑脸琵鹭,早到了好几天。护鸟队队员何三德在10月25日,就发现首批4只。“至少提前了一周,它们就来儋州做客了。”他说。此前,越冬的惯例是当年11月到次年5月。

  儋州湾湿地护鸟队2019年成立以来,生活在湿地周边村庄的村民主动申请加入护鸟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巡河、护鸟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也成了候鸟越冬每年都能见到的“老朋友”。

  谢健强、谢才浩两位队员生活在儋州湾旁的新州镇泮山村,这里是黑脸琵鹭重要的落脚地。由于该村稻田较多,宽阔的水田上经常能看到黑脸琵鹭的身影,栗树鸭等多种鸟类也常来这里,最多时候有上千只鸟类“扎堆”。

  鸟多了,“老朋友”也有了新烦恼——由于候鸟越冬的周期,和当地村民耕种的时间有部分重叠,一些村民刚种下不久的小秧苗容易被呼啸而至的鸟儿踩倒,收成受到一定影响,人和鸟的关系一度闹得有些僵。

  发现问题的护鸟队队员们经常进村入户耐心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争取政府部门和当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经长期倡导,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并没有伤害来此觅食的鸟类。

  临近傍晚,陈正平和队友们挥别鸟儿,结伴回家。同一片湿地,同一个梦想。保护湿地,他们永远在路上,只为守护候鸟的“家”。

  (本报那大12月22日电)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