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昌江—正文 分享
昌江乡村振兴"翻身仗":从全省倒数到第一的逆袭路
2023年01月09日 12:01  来源:海南日报
水富村村民制作牛皮凳(牛皮凳传习所供图)。
水富村村民制作牛皮凳(牛皮凳传习所供图)。

  我和我的家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从2021年的全省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后评估排名倒数第三,到县委书记陈儒茂在全省市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亮点展示擂台赛”中获冠军,再到2022年全省乡村振兴大比拼活动中位居第一。昌江“知耻而后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即日起,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推出“我和我的家乡|昌江乡村振兴的‘翻身仗’”系列报道,聚焦山海黎乡如何将乡村振兴这张蓝图一绘到底。

  乡村振兴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海南昌江辖区土地达1600平方公里,下设8个乡镇、180多个自然村,如何带领全县23万余人口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对于这张颇有难度的考卷,昌江县委、县政府是这样答题的。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赵航 姚传伟

  知耻后勇,夯实整改

  踏出坚实一步

  “2021年的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后评估中,昌江位列全省倒数第三。这个成绩,对全县干部而言,就像是一块压在心头的石头,一天不解决,感觉心都是揪着的。”提起这个两年前的心路历程,昌江乡村振兴局局长林克爱记忆依旧非常深刻。

  面对困难,昌江领导班子知耻后勇,对出现的问题坚持从领导抓起,层层落实,在短时间内就有了不错的收效。“县里光专项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会议就开了40多次,县委主要领导带头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明察暗访走遍了全部的脱贫村。”林克爱讲述道。

  在县委领导的带头示范下,各级党委书记在昌江开展了一场深入一线调研实情、宣讲政策、督战指挥,层层落实责任的战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担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长,8个县领导任乡村振兴大队大队长、80个乡镇领导任乡村振兴中队中队长。县里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238名、帮扶联系人2235名,形成了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战斗体系,实现了脱贫户、监测户结对帮扶的全覆盖。“高位推动,自上而下,这是昌江能打赢‘翻身仗’的基础!”林克爱说。

  对党的干部而言,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不力,当然也有驻村干部被约谈。据了解,2022年以来,昌江已先后通报约谈驻村干部46人、帮扶联系人41人,而且这种约谈绝非形式主义,被约谈的干部除了要积极整改,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外,还要在昌江融媒中心录制检讨,尽管这些检讨并没有公开发布,但对相关干部而言,毫无疑问成了另一层面的“威慑力”。而在约谈的同时,也有69位优秀的乡村振兴工作干部受到激励与提拔,这种奖惩分明的做法,也是昌江乡村振兴工作的要点之一。

  梳理了组织,解决了机制问题后,昌江对照当年国家和海南省考核评估反馈及自查发现的问题,制定县级问题整改方案,开始了问题清零、作风能力提升、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专项行动,成立四个督导组常态化开展督查,定期调度通报整改情况,促使国家和省考核反馈及自查发现的24个问题如期全面完成整改,最终摘获了2021年全省乡村振兴大比拼全面检验问题整改成效活动第一名,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乌烈镇白石村村民在收割黑米(乌烈镇供图)。

  举措频出,因地制宜

  探索翻身战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重中之重,要解决乡村振兴问题,必须先解决产业问题。对这一点,昌江给出的答案是回归集体经济模式。

  2022年,依托脱贫攻坚期间的企业带动,昌江结合实际扩宽利益联结机制,出台了《建立健全产业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方案”推出以来,昌江累计投入8873.19万元产业衔接资金,扶持发展50个镇、村集体经济,由村集体整合当地流转土地,再以土地+劳动力的模式与致富带头人或企业开展合作。一方面盘活了土地,带动了务工,另一方面农户直接参与产业链生产,对资深技术也有实质性提升。截至目前,昌江已发放联农带农产业帮扶项目收益分红552.83万元,先后惠及5141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帮群众充实了“钱袋子”。与此同时,白石黑米、王下草豆蔻等地方性品牌也初现端倪。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正在于此。“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费不是问题;在各位专家与领导的全面调研和出谋划策下,也不缺思路和办法;‘没人’才是乡村振兴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政策给了,方向有了,但什么人来谋划,什么人去推动,什么人管理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林克爱向记者解释道。

  针对“没人”的问题,昌江选择引进和培养两手抓。

  一方面,昌江先后选拔了645名优秀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等进入“两委”班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与海南开放大学开展校地合作、人才回引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引育玉雕、黎锦制陶、电焊、直播、民宿管理等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聚人气、增财气、添朝气。

  在昌江的人才振兴工作中,还有一股不得不提的力量,就是极具昌江特色的“村务专员”们。

  2020年,昌江黎族自治县探索设置“村务专员”专岗,至今已聘任了80名大学生到村协助村居干部开展村务工作。这批村务专员最小的22岁、最大的也只有32岁,全部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他们眼界宽、见识广,能在工作中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比如在农业发展方面,叉河镇唐村村务专员整合了800亩土地,示范带动群众发展毛豆产业;石碌镇山竹沟村村务专员积极联系企业,促成了“企业+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乌烈镇白石村村务专员发挥策划营销专长,通过互联网带货直播、网络宣传等方式不断推广“白石黑米”。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王下乡洪水村村务专员积极协助“黎花里”项目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招牌享誉全国……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砥砺奋进,再攀高峰

  塑形不忘铸魂

  2022年底,传来了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昌江在全省乡村振兴大比拼活动中排名位居第一。

  2022年,昌江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8500元、同比增长14.6%;将707户2676人脱贫户和监测户纳入农村低保,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特困人员补贴、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各类补贴4085.37万元;发放特惠性补助、“雨露计划”补助、大学新生资助金1384.3万元,惠及学生9811人次;全县70个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为低保人员、监测对象定额代缴、农村特困人员全额代缴基本医保;高质量完成了省下达的100户危改任务,竣工率100%、入住率100%;提升改造5宗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质合格率和供水保障率;先后发放13091人次务工奖补、一次性交通补助1887.3万元,3057户产业奖补415.4万元,有效激发群众就业创业热情。这一连串的成绩,可谓含金量满满。

  但昌江并没有就此止步——昌江的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同时也要“富脑袋”。

  截至2022年底,昌江已培育出了21名国家、省级、县级非遗文化传承人,成功创建了水富村牛皮凳传习所、羊拜亮制陶传习所、保突制陶馆、黎之韵展销馆、乙洞村黎之韵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坊等,发展壮大民族传统特色产业,累计推动全县黎锦销售额300余万元、黎陶销售额280万元。其中保突制陶馆负责人,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省级传承人刘梅珍,十几年如一日,用多年的坚守盘活了黎陶产业,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事迹,荣获“感动海南”2022十大年度人物称号。

  王下乡曾是昌江最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网,4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853元,比2016年同比增长252%。发展的同时,这里的环境不仅没有遭受破坏,反而越来越好。2020年王下乡获评“全国文明村镇”,2021年、2022年浪论村和洪水村分别获评第三批、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昌江最偏远的贫困山区实现了向“中国第一黎乡”的历史性蝶变,为“两山”理论提供了生动案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示范样板。

  时间,恰如昌化江的江流奔腾涌荡,那滚滚向前的势头不可阻挡。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