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文昌市文城镇文昌公园内的郭母亭。郭诗月提供
■ 陈勇 郭诗月
在我国传统建筑“亭台楼阁”中,“亭”居于首,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释名》称:“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按形式分,亭通常有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圆亭、扇面亭等;以功能论,有纪念亭、观景亭、休憩亭等。
在海南侨乡文昌,有一座集人文历史、艺术审美、孝亲感恩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亭子——“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纪念亭”,民间称之“郭母亭”。
咫尺墨香—— 卅余墨宝,香远益清
郭母亭由富甲南洋的文昌籍原马来亚侨领郭巨川、郭镜川兄弟出资修建,目的是纪念其祖母李太夫人和伯母王夫人。同时期,他俩还在家乡文昌南阳建造了“郭母李太夫人暨王夫人纪念坊”,可惜已毁废。
郭母亭坐落于文昌市文城镇文昌公园内林木间,八面来风,玲珑别致,风韵独具。建于1936年6月的郭母亭与同一时期建造的陈岛仓纪念亭、恩师亭,相互辉映,共同点亮了文昌公园的文化之光,映衬了公园的百年历史。
郭母亭外方内圆,顶层八面开拱形窗,为钢筋水泥和玻璃瓦塔式结构,戗脊翘起,亭上有亭,亭尖有塔,塔顶有珠,珠光溢彩,有古香古色之感。亭子为三层八角亭,内外两圈各有顶柱八支,外圈是方形石柱,内圈的柱子是圆形的,柱头为犍陀罗式,柱头以上做成斗八藻式,檐廊设有栏杆,对开四个有台阶的入口。
郭母亭中刻有《郭母李太夫人暨王夫人纪念亭记》,全文700余字,记述了建亭的来龙去脉以及郭氏兄弟的家国奉献与李太夫人、王夫人勤俭持家、呕心抚育的中华传统美德。亭记由民国时期海南文化名人、文昌籍的广东省议员、农科博士冯河清于亭子落成同年撰写。
郭母亭方形石柱和内圈藻井的照壁、斜壁上镶满名人的题匾。
郭母亭内照壁、斜壁及石柱均有名人墨宝题刻,共计32幅。这些题写有字句、有诗词、有楹联,长则千余字,短则四个字,均出自于当时的社会名流、政府要员。当年,郭家兄弟为此特别准备了一批统一规格的宣纸,嘱人书写后在南京收集墨宝,再由南京寄到海口,送往文昌。
郭母亭的32幅题写针对的是两位平凡民妇的家养、家教,无一例外褒奖了郭母李太夫人和王夫人抚孤有德、教子有功的美德贤淑。
正面照壁上的“懿德堪型”和“行式中闱”是两幅国民政府的题匾,钤着国民政府方形大印,用金黄色楷体刻写,是亭中规格最大、最醒目的题字。在其左右,则是张学良、居正、冯玉祥、孙科等人的墨迹。“懿德堪型”题颁于郭李氏(李太夫人),其内在涵义是指李太夫人品质高尚,懿美至深,道德品行至达最高境界,堪称楷模,承受得起历史的检验;“行式中闱”题颁于郭王氏(王夫人),涵指伯母王氏之高尚品行是榜样楷模,适合为皇后、妃子等行为立式立范。
挂于亭堂中的“四海昭融温恭且恪”“一门雍淑翟茀之光”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的草体对联。于先生书法有恣肆多变、朴茂雄浑的特点,熔魏碑、今草、章草于一炉。该联的涵义是李、王两位夫人一门和睦,为人处世温和善良,行走五湖四海,和气恭敬,与人明交融合,犹如穿戴着野鸡羽毛装饰的衣服,茀然闪闪,浑身有光。
《郭母李太夫人暨王夫人纪念亭记》拓片。 本文图片均由郭诗月提供
慎终追远——
孝亲感恩,不忘根本
巨川、镜川兄弟建亭造坊,表达、传承的则是孝亲感恩、不忘根本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后人功成名就之后回报乡土、奉献家国的情怀。
清末民初,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为了生计,勤劳的海南文昌人常常搭伙结伴、背井离乡到南洋谋生。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巨川、镜川兄弟俩的父亲郭云龙及其伯父郭诗兴也辞别一家老小漂洋过海,千里奔波到马来亚谋生。不久,郭云龙妻子吴氏积劳成疾病故,遗下9岁的郭巨川和出生仅3个多月的郭镜川。抚育幼孤的重担就落在郭氏家母李太夫人和郭诗兴妻子王夫人婆媳俩的肩上。李太夫人疼爱幼孙,细心照料;王夫人生育有一男五女,但视侄如子,为了养活体弱多病的幼婴郭镜川,用母乳喂羸弱的侄子,而让自己的幼女喝稀粥。
雪上加霜的是,王夫人丈夫郭诗兴在南洋因病离世,婆婆李太夫人不久也告别人世。在孤助无援、劳力不足、家资贫乏的情况下,王夫人任劳任怨,用瘦弱的肩膀独自扛起风雨飘摇的家庭,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生活的重担过早压垮了王夫人,等不到俩侄儿成材还乡就已撒手人寰。
李太夫人和王夫人的美好德行在乡里乡民中广为传颂。
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巨川、镜川对李太夫人、王夫人含辛茹苦的抚育恩情念兹在兹。1936年,兄弟俩遂斥资建亭造坊孝亲感恩,次年夏季竣工,并举行隆重的落成庆典活动。史料显示,5月19日庆典当天,文昌中学全体师生停课参加庆祝活动,当天下午,郭母亭筹建委员会在文昌中学礼堂设宴招待各方来宾,极大地弘扬了孝亲感恩的良好社会风气。
亭小义大——
回报乡土,奉献家国
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的巨川、镜川兄弟养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品格,他们先后远赴马来亚谋生,经过多年艰辛打拼,在20世纪中期,成为拥有橡胶、木薯、油棕、椰子等种植园地二万多亩和多间配套的加工企业以及从事各种进出口业务的大实业家。
巨川、镜川先生奉献乡土、心怀家国,捐资救助贫困乡亲,筹款创办美丹小学,设立奖学基金,兴建以先父名字命名的文昌中学“郭云龙斋”,还为文昌华侨中学、琼山中学、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海南大学的扩建或创办捐过专款。郭巨川还资助了族人郭钦光到北京大学求学。郭钦光就是在“五四”运动中殉国的海南文昌籍学生。在故乡的开发建设方面,郭氏兄弟联合2000多名琼籍华侨,组织“琼崖实业公司”,在文昌、万宁、崖县(今三亚)等地购买土地近万亩,以种植橡胶等热带作物来推动故乡的经济发展……
巨川、镜川兄弟俩在辛亥革命爆发时,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捐献军饷,出资创办团练,支持东征北伐,镜川先生还化名郭坚秘密加入同盟会。1937年日本侵华,镜川先生联合众多有志之士成立抗日机构,并慷慨解囊,资助国民政府两架美式战斗机,为抗日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生育之恩大如天。该亭也应该包含了郭氏兄弟对生母吴氏的缅怀之情,没有吴氏的生育就没有巨川、镜川,他兄弟俩的孝亲感恩心态里必然包含有生母吴氏。孝敬父母、敬老爱老是文昌源远流长的风俗,郭氏兄弟并不是唯一为孝亲感恩修亭建坊的华侨,抱罗镇华侨冯尔和,为了纪念养育他而去世的母亲,修建了“冯母亭”。
1984年,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全国各地展开文物修复工作,文昌文化局、文化馆等单位随之抽调出十几名修复工作人员,对郭母亭进行全面修复,使它重见天日,再现了那段感人肺腑的历史,流芳至今。
1986年,郭母亭经鉴定通过,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晋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文昌精神文明建设中默默散发着光和热,诚如冯河清在亭记中所言:后之游览思亭者,如能观二夫人之德行而兴其大公无我之心,为国家社会服务,则斯亭之建有裨于国民道德、民族精神也,岂不大哉?
2008年3月26日,一代侨领巨川、镜川兄弟旅居在世界各地的36位后人齐聚郭母亭,共话孝亲感恩桑梓情,他们将亭上的匾额、楹联制作成大型精美画册,供人阅览。郭巨川的孙子郭全强在该画册序言中深情地表示,我们的根在文昌市南阳美丹村,这座纪念亭永远成为我们与家乡联系情谊的纽带。
2022年3月,又有6位郭巨川和郭镜川的后人专程回乡瞻仰纪念亭,续写着“国民道德、民族精神”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