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海南定安:“校地合作”赋能乡村教育
2025年09月09日 17:51 来源:海南日报
 俯瞰海南师范大学定安平和思源实验学校。学校供图
 俯瞰海南师范大学定安平和思源实验学校。学校供图

  “新的展示平台搭好了,以后可以在不同时间举办播种节、收获节活动。”近日,在海南师范大学定安平和思源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平和思源学校),校长钟新涛看着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合耕园新砌的展示台介绍,从播种到收获,未来孩子们在学校进行特色劳动教育的全过程都可以在这里直观呈现。这是近年来平和思源学校特色劳动教育成果的一个缩影。

  变化始于一次创新性校地合作——2020年7月,定安县人民政府与海南师范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共同设立海南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试验区。合作以来,双方以共建海南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在教育教培、共建平和思源学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我省开展“高校+市县”教育扶持模式实践提供重要样本,也揭开了定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清单管理+三方协同,以制度创新夯实校地合作根基

  从数据看,定安县2025年小学学业质量监测达标情况良好,各项数据较往年均有提升且超过当年目标;中考成绩明显提升,高考最高分、本科上线人数及上线率均有增长,近四年均分呈波动上升态势。在“第十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中,定安3位教师荣获一等奖。

  校地合作五年来,定安县教育实现多面开花。这得益于双方共同构建的创新运行机制。2020年,双方共同设立海南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试验区,旨在构建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主体、定安县人民政府深度参与的开放、灵活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培训在职教师的新机制。

  为推进机制有序运转,每年年初,双方会根据上一年的合作推进情况和新一年的教学目标,共同制定合作事项“清单”。“2024年的清单根据提升教师能力、深化教研协作等目标,制定了17个小项目。”定安县教育局局长王冬娇介绍。为了让目标落地,合作双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保障试验区各项工作开展,年底开展总结会对照清单复盘,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5年来,海师大对定安县教育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不仅缩小了定安城乡教育的差距,还为定安构建起‘高等师范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长效机制,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为全省教育相对薄弱地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海南师范大学国内合作与发展处负责人刘杼说。

  校地互派,锻造教育梯队

  教育的提质,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校地合作5年来,定安和海师大在师资培训、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的培养方面达成了深度合作。

  定安县研训中心主任刘洪利介绍,海师大与定安先后推出中考骨干教师命题培训、高中骨干教师命题培训、劳动教育培训等项目。海师大每年向定安选派100多名本科教育实习生,缓解乡镇学校师资不足问题,同时也将分组教学、情境化课堂等模式传递到定安的中小学课堂上。

  校长队伍培养也搭上了这趟快车。借助海师大牵头的全省中学骨干校长培训项目,定安县争取到更多省级培训指标,让校长们有机会走出县域,赴省内外名校交流学习,拓宽其教育视野,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实现从“基础”到“优质”的跨越

  作为定安县与海师大联合办学学校,平和思源学校自办学以来,海师大给予其教学支持、师资培育、共建劳动教育基地等支持,帮助该校实现从“基础办学”到“优质发展”的跨越式提升,成为校地合作推动县域基础教育提质的典型样本。近年来,学校陆续获得“田园课程推广实践省级样本校”“海南省规范学校”等多个授牌。

  在教学中,学校被纳入由海师大教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博士帮扶团”的帮扶范围,帮扶团定期到学校开展教育科研、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指导;受益于省教培院的“薄弱学校质量提升工程”,平和思源学校不仅有省级教研员提供学科教学,通过“同课异构”等方式精准帮扶,还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助力学校发展。

  “海师大就像是‘中心枢纽’,可以将全省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高效对接薄弱学校需求,为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输送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钟新涛介绍,在课程与教学资源方面,海师附小、附中与其结对帮扶,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5年来,平和思源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成果也愈发亮眼,该校老师拿下近200项国家级、省级、县级奖项。“在培训中,我能接触到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还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向海师大申请针对性培训。”作为定安县中考优秀辅导员,平和思源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老师符谷纬介绍。经过培训,她积极转变传统“满堂灌”式教学理念,更加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海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办学管理部负责人梁广说,海师大将成熟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流程植入受援学校,精准注入“能量”;再通过深入调研“诊断病因”,根据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合作办学不仅派来管理者,更注重“在地化”师资培训,通过“师徒结对”等方式培养本土教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质队伍。

  从点到面,让优质教育全域覆盖

  这场合作没有局限在“点对点”的帮扶上。从龙门中心幼儿园到定安中学,从学前教育的游戏化教学到高中的选课走班改革,15所实习生实践基地、12个学生社会实习基地覆盖定安全县,实现了县域教育的全域覆盖。

  今年暑期,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青耕雷鸣乡野·筑梦定安未来”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服务团走进定安县雷鸣中学,面向该校学生开展了一场生态保护与科技知识主题宣讲活动。大学生宣讲员为学生们分别讲解了湿地、雨林、海洋生态功能、价值;还介绍了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宣讲激发学生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对地理科学的兴趣,为雷鸣中学的青少年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生态价值、认识科技发展前沿的窗口。

  “未来,我们希望继续通过合作,深化教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在现有全覆盖合作基础上,持续深化海师大在基础教育各个环节的互动,巩固成果,在教育教学的每个领域全面开花。”王冬娇说。(撰文/如昕 子宛)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