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2025教师节特别报道:师者大爱 微光暖阳
2025年09月10日 09:45 来源:海南日报

  编者按

  讲台虽小,能载千秋伟业;粉笔虽短,可绘万里山河。9月10日,我们迎来第四十一个教师节,让我们向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的筑梦人道一声“教师节快乐!”

  本期《教育周刊》推出教师节特别报道,对我省6位优秀教师、校长代表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他们长期扎根教学一线,以爱为灯,点亮众多学子前进的道路;他们默默耕耘,引领万千学子跨越山海,抵达诗和远方。

宋宇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

  宋宇:

  大学教授为何“重新当学生”?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楠

  这是一名不寻常的大学教师。

  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励志故事,还在课后研究心理学书籍、上直播培训课,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

  这又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她与很多教师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自己能教好书、育好人。

  她是宋宇,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2017年,她怀揣梦想,从吉林来到海南三亚。“海南的药用资源和海洋资源都很丰富,与我教授的生物技术制药、海洋药物与药理学专业课程相契合。”宋宇说。

  宋宇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她的课堂内容很精彩,新开一节45分钟的课,要备课很多天。200多页的PPT(幻灯片)中,有详细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有趣的习题,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

  除了讲解专业知识,宋宇还经常在课堂上分享学生的励志故事,讲述知耻而后勇、勤能补拙等道理,“希望学生们能从中获得激励,对未来充满期待,更有动力去学习”。

  为了能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这位大学教授还“重新当学生”,阅读大量心理学书籍。“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一些学生可能是因为心理原因才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的。”宋宇说。

  如今,很多学生爱看短视频和直播。针对这种情况,宋宇还专门自费报名参加“21天直播训练营”,研究直播技巧。

  “我想从中了解学生们为什么喜欢看直播。”宋宇坦言,从某种程度来看,直播间调动积极性、营造氛围和老师在课堂上讲好课的小技巧,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参加直播培训后,我给学生们上了一次线上讲座课,课程信息量很大,学生发了800多条弹幕和我互动,觉得课程很有趣”。

  “教育”二字重千斤,宋宇将其融入以上这些事中。在她的指导下,一批学生通过研究生招生考试,被心仪院校录取。还有一些学生,没有继续走科研道路,但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宋宇说:“每次听到学生们的喜讯,我感觉比自己取得成绩还开心。”

  在教学之外,宋宇还长期开展科学研究。她搭建起学校的细胞工程实验室,为学生科研学习提供条件;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

  今年,宋宇获得“海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奖的同时,她又想起那张珍藏多年的奖状,那是刚当老师时学生送给她的,奖状上的评语很简单,只有四个字:好老师奖,却影响了她将近20年。

  “当年,我是许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如今,我依然不改初心,要继续当一名好老师!”宋宇说。

王仁文为学生答疑解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宁玥 摄

  白沙七坊镇中心学校教师

  王仁文:

  当黎锦遇上数学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宁玥

  “已知某同学每小时可以织出黎锦1/5米,那么3小时可以织出多少米?”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中心学校数学教师王仁文。他将学生们熟悉的日常事物编入数学题中,化抽象数字为具象感受,让许多数学基础薄弱的乡村学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

  9月4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七坊镇中心学校时,恰逢课间休息。穿着校服的学生们在操场上玩耍,他们头顶的LED滚动屏上正在展示王仁文获奖的喜讯。日前,他获评为2025年海南省优秀乡村教师。

  但是,这则喜讯的主人公只是安静地坐在办公室,琢磨着如何将下一堂课的知识点讲得更明白一些,“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乡村孩子学好数学”。

  从1998年赴白沙任教以来,王仁文先在光雅镇那来小学任教,随后又来到七坊镇中心学校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师。“要教好六年级的学生,查漏补缺很关键。”性格有些内向的王仁文,只有念起“教育经”时才侃侃而谈,“有些学生听不懂课程内容,多半是在过去的几年里遇到了难以攻克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着学着就跟不上了。我们要引导他们重新梳理和学习。”

  有些学生学不会乘法,王仁文就引导他们从加法逐渐学习过渡;看不懂应用题,他就将日常购物、织黎锦等学生熟悉的场景内容编入数学题中,让学生们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题……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王仁文已经将这些数学知识重复讲述了27年。他的教研论文《培养六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探究》等多次获得县级和省级奖项。

  除了负责日常教学外,王仁文还要负责中心学校和下属乡村小学的数学组教研工作。在开展校本培训之余,他将一批批年轻教师培养为业务骨干。

  特岗教师陈燕燕说,在王仁文老师的引导下,她在课堂上引出新的知识点前,会先通过设问、画图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等方式做好铺垫,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此外,王仁文还注重加强家校联系,呵护孩子成长。有一次,学生小王(化名)因为沉迷手机游戏,与家长争执后离家出走。找到这名学生后,王仁文没有抱怨,更没有责怪,而是让孩子洗好澡,换上整洁的校服返回学校上课。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小王的思想终于有所改变,每天都按时来校上课。

  27年间,在王仁文的精心呵护下,一批批山区孩子通过教育走向广阔的天地。他如同一棵挺拔的榕树,将根系扎进泥土里,用枝叶为孩子撑起一片绿荫。

符珍花在备课。海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泽宇 摄

  东方市第一小学教师

  符珍花:

  静待花开的“花花老师”

  ■ 海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泽宇 记者 王晓曈

  “怎么样?第一天的课有哪里听不明白吗?”

  9月3日下午,在东方市第一小学六(3)班教室里,班主任、数学教师符珍花俯下身来,询问一名女孩,还温柔地摸摸孩子的脸。从教9年,这是她迎来的第5批六年级学生。

  2021年,符珍花从任教四年的天安中心学校调入东方市第一小学。从乡镇到城市,改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初心。

  在数学课上,符珍花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深受学生喜爱。她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进步,并在黑板上设置积分榜,记录小组表现,形成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

  “在小组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合作互助的品质。”符珍花细心观察小组互动情况,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包容差异,让爱的种子在童年土壤里深深扎根。

  “花花加油!花花加油!”课后,在学生们的加油声中,符珍花经常光脚在学校跑道上与他们一起奔跑。此刻,她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而是用心陪伴学生成长的大姐姐。

  “每个孩子心中都渴望被尊重、被理解。我相信没有沟通不了的孩子,只有尚未付出的真心。”符珍花说。

  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曾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成绩下滑。符珍花耐心与之交流,给予关爱。如今,这个曾经迷茫的孩子已升入高中,在闲暇时常常回母校看望符珍花。

  在符珍花看来,教师的关爱,不仅体现在关键时刻的陪伴,更要将尊重与信任融入日常生活中,“一个学生无论在别人眼中有多少不足,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想成为一个好学生”。

  因此,学生犯错时,符珍花从不当众批评,而是私下沟通引导;学生进步时,她总是给予具体、诚恳的表扬,“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从不缺少教导和批评。有时,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尊重、关心和发自内心的鼓励”。秉持这样的教学理念,让她成为学生眼中像姐姐一样的班主任。

  如今,符珍花依然在不断学习和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式。课余时间,她经常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汲取营养,也尝试用AI技术辅助教学,但她始终坚信“技术永远替代不了老师的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是一句教育心得,更是符珍花愿意用一生去践行的教育理念。新学期,新征程,再出发,她依然是那个俯身倾听、用心陪伴学生成长的“花花老师”。

李瑞玲和学生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海南省农垦中学教师

  李瑞玲:

  亦师亦友“瑞玲姐”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琬茜

  在海南省农垦中学的校园里,经常能看到李瑞玲忙碌的身影: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述陶渊明的诗意人生,在办公室里与年轻教师讨论教学方案,在讲座现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教32年来,海南省农垦中学教务处副主任、语文教师李瑞玲始终活跃在教学一线。和学生们亦师亦友的她收获了一个昵称:“瑞玲姐”。

  李瑞玲常年承担毕业班教学、课题研究等教研任务,教学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同时,她深刻认识到,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给学生讲明白知识点”的层面,还应该帮助学生深化自我认知,拓宽职业视野,引导他们初步探索自我与未来。

  科技赋能农业、揭秘海洋文化、探索经济思维与效率密码……在李瑞玲的组织下,一场场主题丰富、干货满满的“垦中大讲堂”活动在学校举行。“借助活动,我们着力构建连接学生、高校与未来发展的‘桥梁’,邀请高校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述人文、科技、时政等方面的热点话题,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内驱力。”李瑞玲说。

  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每年假期,李瑞玲都会带领师生开展职场体验和职业访谈活动,引导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职场,了解各行各业,学会描绘自己的未来。

  李瑞玲坦言,有些学生自我认知模糊,对许多职业的了解比较少,并不清楚真实的工作内容,“比如,有的学生想当医生,但是并不了解医生的具体工作内容。有人在医院看到医生十分忙碌的身影后,就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职场体验不能“走过场”,李瑞玲引导学生将职业体验过程、感受,以及职场人士访谈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撰写生涯规划书,逐渐勾勒出未来梦想的轮廓。“每年,学校都会组织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李瑞玲说。

  在高一选科前,李瑞玲还引导学生参加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思考“我能考什么学校”递进为“我将来能做什么”。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在李瑞玲看来,想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动力,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个性化指导外,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

  平时,李瑞玲常常在个人视频号上分享校园生活点滴,展现丰富的校园活动,分享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心得,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如今,临近退休的李瑞玲仍奔忙于日常教学、课题研讨、组织活动之中,同时还要兼顾学校部分管理事务。她表示,身为师者,要为学生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让他们能坚定地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周立颖在备课。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朝峰 摄

  海南华侨中学教师

  周立颖:

  她让思政课“圈粉”课堂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朝峰

  “幸亏有了周老师,看似枯燥的政治课,才成为一门灵动有趣的课!”提起海南华侨中学教师周立颖,学生们总是这样说。

  作为该校高级教师、政治教研组组长,周立颖扎根教育一线21年,以匠心打磨思政课堂,在“铸魂育人”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精彩轨迹。

  在周立颖的思政课上,没有“照本宣科”的枯燥。为了让抽象的政治理论“活”起来,她运用案例分析、情景讨论等教学方法,将时代热点搬进课堂中。例如,谈到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时,她以AI技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当代社会的进步与潜在问题;分析认识论时,又结合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曾有学生在课后反馈:“以前觉得政治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周老师让我们发现,课本里的知识藏在每一个新闻热点中,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市井烟火和三餐四季里。”

  在她的政治课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思考者——不少学生养成了读报、分析时事的习惯,甚至会主动和她探讨社会话题,政治课堂成了师生思想碰撞的“主战场”。

  这样的教学智慧,让周立颖收获了累累硕果:荣获全国高中政治优质课比赛二等奖、海南省优质课一等奖;课程入选海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获评为海南省级骨干教师……但是,周立颖认为,比奖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成长,“能让学生透过课堂看到更大的世界,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才是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拥有17年班主任经验的教师,周立颖的育人故事,藏在无数个温暖的细节里。海南华侨中学毕业生刘馨悦说,高中时,她的政治成绩曾陷入低谷。几乎感觉无望的时候,周立颖关注到她的变化。“周老师帮助我分析每一张试卷,引导我发现知识盲点和思维误区,然后再细细讲解,鼓励我渐渐走出困境。”刘馨悦说。

  “思政课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育品德。”周立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在课堂上播放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主题曲,结合历史影像,让学生们感受老一辈的奋斗精神。“周老师带领我们见山川、见世界、见文明,在一次次欢声笑语中感知思维的力量和理性的锋芒。”海南华侨中学毕业生张娜这样评价周立颖。

  如今,作为学校政治教研组组长,周立颖还要带领团队成长。她手把手指导年轻教师,不少人在省市优质课比赛中斩获一等奖;担任海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自贸港知识面对面》丛书高中版的主编,推动海南自贸港政策进校园宣传活动;多次在省市级教研讲座上,将教学经验分享给更多同行。

  从三尺讲台到教研一线,从教书育人到引领团队,周立颖用行动诠释着“优秀教师”的内涵——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更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正如她所说的:“每一名思政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而我的魅力,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收获知识,更要收获成长的力量。”

麦树毅(右一)在学生家中开展跟踪回访工作。受访者供图

  海南省仁德学校副校长

  麦树毅:

  矫治教育“熊孩子”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今天,我们与学生们一起观看九三阅兵仪式直播,共同感受到祖国的强大。”9月3日,在海南省仁德学校四大队一楼礼堂,89名学生与该校纪委书记、副校长麦树毅一起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2024年8月,麦树毅等人多次深入一线调研,克服重重困难,9月如期开学迎来新生。

  海南省仁德学校是海南省教育厅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唯一的省属专门学校,于2024年9月30日正式开学。该校面向全省招生,主要职责是教育和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麦树毅介绍,海南省仁德学校主要教育和矫治经常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家长管不住、普通学校管不了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确保他们在教育、矫治过程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步入正常的社会化成长过程。

  为了让这群特殊孩子能够尽快回归普通学校、融入社会,在开展“3+1”两段式教育的过程中,麦树毅等人积极探索学生矫治教育模式,针对学生特点,实施全员思政、课程思政,从思想道德、法治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矫治,并首创了“五歌润心,五技强体,五员发展”的育人模式。

  “学校组织学生唱国歌、军歌、爱国歌曲、感恩歌曲以及励志歌曲,引导他们从内心增强集体认同感和团结感。”麦树毅说,学生心里有感触还不够,身体锻炼也要跟上,对此,该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课桌舞、八段锦、军体拳(男)、健身操(女)等课程,确保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麦树毅还根据省教育厅“矫治一批,警示一批”的工作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专门学校“沉浸式”警示教育体验活动。

  “警示教育体验活动,主要面向澄迈县学校学生,目前已有7所学校315名学生到我校参加体验活动。”麦树毅表示,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学校的严格管理,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法治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

  “专门学校的教育意义是为学生们搭建回归普通学校、融入社会的桥梁,通过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社会适应训练帮助他们获得重新回归普通学校、融入社会的信心和能力,引导他们转变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好学生、好公民。”麦树毅说,通过矫治教育,将“问题少年”从“悬崖”边拉回来,不仅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守护了多个家庭的幸福根基,还为社会稳定筑牢防线,体现了教育的使命担当与人文关怀。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