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到:
定安:故城味道百年余韵
2025年10月31日 15:18 来源:海南日报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豌

  在定安县定城镇,从宽阔的见龙大道右转到繁华的人民中路,在一处呈八字形向内部收缩的路口左转,就走进了定安故城东门街。

  在街的尽头,城中南街、东门街和西门街交会的丁字路口,可见一座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的老县衙,占地约17亩,开建于正德八年(1513年)的定安故城,便环绕这座县衙而建,由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中南门街4条主要街区构成,呈“广”字形。

  在数百年的时光里,定安故城始终是这座县城最为重要、繁华的位置,藏匿着一座县城近百年的“老味道”。

  百年老店“五分钱”

  东门街道路两侧的房屋呈现着旧时光的印记——或是骑楼样式,或是墙面斑驳,还有些植物从墙缝中生长出来,街区右侧墙上张贴着一张红色海报,上面写着“五分钱粉汤店”,以及店家的联系电话。

  店铺是老板家的祖屋,堂屋里摆几桌,后院里再摆几桌,就成了一家店。店面虽然简陋,但不妨碍这是闻名定安的老字号,食客会慕名而来。“我们家从解放前就开始经营,最早20世纪20年代就营业了,到现在可以说是百年老店。”今年60岁的老板、店面第三代传承人吴志强说。小店最初不叫“五分钱”,这个名称是到吴志强这一代才有的。

  “我在家里排行老五,又爱问家里要五分钱去买糖,所以从小街坊邻居都叫我‘五分钱’。等我接了店铺之后,大家就会说去‘五分钱’那里吃粉汤,慢慢地,‘五分钱’就成了店铺名。”吴志强说。

  每天凌晨两三点,吴志强夫妇就会起床,用定安黑猪熬骨头汤,选用本地富硒大米制作手工河粉,以匠人之心做着一碗粉汤。来客后,便分别在小锅中依次加入骨汤、肉、粉,仅需一分钟就能做好一碗粉汤。每碗粉汤还搭配一碟炸好的蒜头油,以及秘制的番茄酱,以增添别样香味。这样的一碗粉汤,基础的猪肉粉汤10元一碗,加料的海鲜版粉汤15元一碗。前者是经典,后者则是吴志强创新推出的。“以前哪里有那么多海鲜可以吃。等到我接店的时候,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了,生活水平都在提高,海鲜大家也都吃得起了。”

  每天一早,他们预订的生蚝等海鲜就会从海口运来,这些海鲜加入粉汤中,又为粉汤添了一份甜鲜。 随着时代发展,到了吴志强的儿子吴坤这一代,这家老店也上线了外卖业务,让老城味道更便捷地触达更多居民。

  与时俱进“老一小炒粉”

  走出“五分钱粉汤店”,路对面一根电线杆上贴着一张掉了色又破了洞的红色对联纸,上面是手写的黑色粗字“一小炒粿从此入”,这就是定安人喜爱的那家“老一小炒粉店”。

  顺着文字指示,走进左侧狭窄小巷,在一座老瓦房前,可见三四张摆放的桌子旁,三三两两围坐着正在大快朵颐的顾客。

  某天早上8点40分。“你们来晚了,猪肘已经卖完了。”瞧见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年已67岁的老板蔡志兴热情地“哎”了一声。在这里,最早的客人凌晨五点半就会抵达,这正是炒粉店开门的时间。“我和老伴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准备,像是猪肘、猪耳朵这些,还要在前一天中午就开始提前处理。”蔡志兴说,每天早晨7点半到8点之间,是顾客来吃粉的高峰期,每天营业到上午11点左右,一天基本上都能卖出40斤粉。

  在老灶台上,一口老铁锅,放入豆芽、葱、蒜头、酱油等配料、配菜,再放粉,大火猛炒,为这一份炒粉加了满满的“锅气”。炒粉上还会加一份卤汁,这份卤汁依照广东味道而做,更多了一点甜味。在这里,一碗素炒粉5元,加一个鸡蛋打碎在炒粉里是6元,加一个煎蛋则是7元。如果来得早,在素炒粉基础上加7元,还能吃到老板自己卤的猪肘肉。

  这家炒粉店是蔡志兴的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开的。“我母亲去世得早,父亲一个人养活6个孩子,很辛苦。改革开放后,父亲就想着摆摊卖炒粉赚钱养家。”蔡志兴说,炒粉店起初只是一个街边摊位,搭个炉子,架一口锅,摆两张桌子,就开张了。由于摊位摆在距离目前店址不远处的定安县第一小学旧址附近,因此有了“老一小炒粉店”的名号。

  “刚开始时炒粉就7毛钱一碗,里面只有粉,没有鸡蛋,也没有肉。”蔡志兴说,慢慢地,才有了鸡蛋,后来又因为本地人爱吃猪肘,所以加了猪肘等猪肉,“本来本地吃炒粉没有加煎蛋的习惯,后来根据顾客的要求才慢慢增加的。”

  不过,不论炒粉怎么变,这些年不变的是,每天雷打不动就是卖40斤粉,而且顾客以年轻人为主。“老一辈更喜欢吃清淡的粉汤,年轻人就更爱炒粉这种更重口一些的。”蔡志兴说,2019年,他把摊位搬回了闲置的祖屋,在这间老房子里,开启了炒粉店的新故事。

  旧粮仓里开了新咖啡馆

  从“老一小炒粉店”走出,继续向前,便是定安县衙遗址,再往前,接近尽头时,便可见到旧时的西门码头。这里曾为定城水上交通之枢纽,货物多在此集散,古代定城之繁荣有赖此码头之功。码头历经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然使用,后因下游筑坝,今已废弃不用。

  在到达定安县衙遗址之前的一个路口右转,在尽头可见另一处旧城门,这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创开的定安故城北城门。与它相距不远的西门码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有的城楼被改建为定安县粮食局大楼。

  围绕着粮食局大楼,这里曾建设了不少粮仓。不久前,定城镇东北门社区党支部书记莫绍月租下其中一个粮仓,把这里改造成了咖啡馆,取名为“粮仓咖啡”。打造这间“粮仓咖啡”,莫绍月追求的是“复古”“怀旧”。因而,外立面保留了原有的旧砖石,门框及窗户是做旧的木质风格,大门则是类似古代宫门,上面有着纵横排列的门钉。走进其中,可见收银处上面挂着“账房”的牌子,牌子下还挂着一个大算盘;厨房则挂着“膳食”的牌子,二楼一处改造为“戏台”,处处点缀着古意。这种追求,与莫绍月对定安故城的印象分不开。

  20多年前,莫绍月从附近村子嫁到了当时全县最繁华的定安故城。“有句老话说,嫁到城里来看路灯都值得。”莫绍月说,刚嫁过来时,西门码头和北门码头还未废弃,周边市县还会坐船到定安故城这里赶集,这里格外繁华。那时,她就观察到,本地的老人爱喝老式咖啡。制作时,把咖啡粉倒入一个布袋中,然后把热水倒进布袋,下方则摆放一个不锈钢杯,布袋上下抻拉之间,咖啡液就流进了杯中。随着新店开业,她也用这种方法制作“歌必欧”,一杯五块钱,还能续一杯。

  随着时光流转和城区持续建设,定安故城慢慢不再是最繁华最时髦的地方,年轻人也逐渐向外走。“当了东北门社区党支部书记后,我注意到老年人比例高的现象,而且其中还有不少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的,我们也希望能为他们打造一个就在家附近的休闲场所。”莫绍月说,今年5月28日,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粮仓咖啡”开始试营业,摆放各种桌子约20张,还有两间包厢。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的体验,相比使用速冻食品,莫绍月专门聘请了几名点心师傅,每天现做奶黄包、流沙包等多种糕点。

  在“粮仓咖啡”的一角,摆放着旧自行车等老物件,这些都是莫绍月专门收集来的,目前还在补充中,“用老物件留下旧时光。”她说。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