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隼因形似燕子而得名。

红隼能抑制鼠害。

蛇雕是捕蛇高手。

白腹鹞也喜欢捕鼠。

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本版图片均由薛美丽拍摄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编者按
随着昌江黎族自治县全域生态治理逐见成效,从山林到湿地,该县不时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今年10月底,燕隼的到来,使得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的猛禽数量达到15种之多,它们有的时速超过高铁,有的擅长空中悬停,有的身躯小能力大,有的名带“普通”却不普通……
身形如燕,飞行快变,湿地的水面还未能将其倒影多留存几秒,转眼它已飞向别处。
这位匆匆过客,正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型猛禽——燕隼。今年10月底,它现身在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为该公园鸟类名录再添一员。经海南省鸟类中心确认,这是昌江黎族自治县首次记录到该鸟种。
喜讯很快被官宣。“湿地公园再加新!增加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燕隼。”10月27日,得到官方认证的确切消息后,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薛美丽迫不及待发了一条“九宫格”朋友圈,还特意把燕隼图片放在了“C位”。
在海尾湿地里,各类鸟儿形态各异、习性不同。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网络中,猛禽扮演着“空中王者”和“生态监管者”的角色,对维系这片湿地的生态平衡,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又萌又猛的“新客”
吃燕子的燕隼
“当时我在拍摄紫水鸡,突然注意到空中有一只形似燕子却又形态独特的鸟,就赶紧抓拍。”此次燕隼的首位发现者是昌江爱鸟队队员文公。10月25日上午,他在湿地公园观鸟时偶然看到这只鸟。拍摄后,他第一时间将照片发到工作群中给同行辨认,最终确认为燕隼。
同日下午,薛美丽也在公园里邂逅了这位“稀客”,进一步证实该鸟种首次现身湿地公园。
据薛美丽介绍,燕隼是小型猛禽,虽然燕隼和游隼在外形上比较相似,但燕隼的个头明显比游隼还要小,其腹部呈粗纵纹而非细纹。它捕食能力强,飞行速度也很亮眼。“能抓拍几张照片就很不容易了,拍视频更别想了。”
由于燕隼在收拢翅膀时,翅尖几乎延伸至尾羽末端,外形与燕子十分相似,因而得名“燕隼”。有趣的是,它虽然长得像燕子,却以燕子为食。
“它主要在空中捕食,尤其在黄昏时分最频繁。”薛美丽说,除了燕子,燕隼还会以麻雀、山雀等小鸟为食,也会吃蜻蜓、蟋蟀、蝗虫等昆虫。
燕隼通常栖息于开阔林地、灌木丛及带有杂木林的农地,对湿地环境更是情有独钟。因此,湿地公园成为其理想的安身之所。近年来,燕隼在海口、三亚、儋州、澄迈等多个市县“露脸”,但昌江一直未有观测记录。
此番燕隼亮相海尾,不仅填补了昌江在燕隼记录上的空白,刷新该园鸟类名录,也是海尾这片湿地生态持续向好的证明。截至目前,该湿地公园已记录214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
身怀绝技 各有神通
游隼出击犹如“空中子弹”
燕隼的加入,为海尾这片湿地的猛禽家族再添一抹亮色。如今,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林业局的《生态监测报告》里,湿地公园“空中王者”的名单已颇为可观:游隼、红隼、红脚隼、燕隼、蛇雕、白腹鹞、普通鵟……目前已累计15种之多,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各显其特性。
游隼比燕隼个头大,堪称“闪电杀手”,经常在湿地公园上演“速度与激情”,俯冲捕猎时的最高速度接近每小时39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目前,我国高铁“复兴号”最快的商业运营时速是350公里,游隼在俯冲时的速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游隼也被称作‘空中子弹’,想拍它俯冲的动作太难了。”虽然薛美丽平时拍鸟用的是专业长焦相机,但想清晰抓拍俯冲的游隼,并非易事。“它发现猎物后会先快速升空,然后收拢双翅,加速冲向目标,整个过程不过数秒。”
蛇雕,正如其名,是个空中捕蛇高手。细长滑溜的蛇在它爪下难以挣脱,即使是毒蛇也无可奈何。因为蛇雕的跗跖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如同铠甲,能够抵挡毒牙的进攻。在我们“谈蛇色变”时,这位“捕蛇者”正乐此不疲地将它们变为自己的“盘中餐”。
“蛇雕的叫声嘹亮动听,外形看上去也比较威武,非常有吸引力。”薛美丽赞叹道。自2020年在海南保梅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昌江区域首次记录到蛇雕的身影后,她便一直期盼能在湿地公园再次相遇。这份执着的等待,终于在2024年初如愿以偿。
薛美丽的相机里记录过很多猛禽,但普通鵟的照片很少,而且还是在外地拍到的。“别看它名字里有‘普通’二字,它可不普通,在昌江非常少见。”她说,早年来湿地跟老师一起做生态监测时见过一次普通鵟,奈何当时手中无相机,未能留存影像,此后多年便再也没有在公园里与之重逢。
普通鵟的学名是日本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版)》将该物种的中国标准名称定为现在的叫法。此鸟善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姿态非常优美。因此,尽管只在多年前有过一面之缘,但在薛美丽的记忆中,“对它的印象非常好”。
在海尾这片湿地,每一种猛禽都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存的智慧。红脚隼是卓越的迁徙者,凤头蜂鹰喜食蜜蜂,黑翅鸢擅长在空中优雅悬停,黑鸢则展现出对多种开放生境的强大适应力……这些鲜明的共性构成湿地天空的生态图景,也让薛美丽的镜头长久追随,即使已经拍过很多次,“再次遇到,还是会再举起相机”。
十五猛禽居功巨伟
好比“清道夫”“施肥者”
在湿地公园中,高居生态链顶端的猛禽,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猛禽是抑制害鼠的天然卫士,其中红隼尤为典型。它能以独特的空中悬停姿态锁定地面上的田鼠,随后迅速俯冲捕食。据研究,一只红隼成鸟每年可捕杀500多只害鼠,控害能力显著。“除红隼外,游隼、黑翅鸢、白腹鹞等也是捕鼠能手,能有效遏制湿地鼠患。”薛美丽说。
每一种猛禽都在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经常长途“搬家”的红脚隼,每年往返与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它们在觅食过程中积累的营养,可能通过粪便等载体实现跨地域“施肥”。黑鸢则如同自然的“清道夫”,常现身于垃圾场或水域周边,通过取食腐肉与垃圾,有效切断了部分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链。而凤头蜂鹰主要以蜂类及其幼虫为食,巧妙地控制了蜂群规模,维系了传粉昆虫网络的动态平衡……
猛禽作为生态健康的“指示剂”,其意义深远。由于处在营养级顶端,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在猛禽体内富集,此过程被称为生物放大效应。因此,猛禽的种群数量和健康状况,可直接反映当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昌江能出现15种猛禽,这就是这里环境洁净、生态健康的有力证明。”薛美丽补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