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琼山之窗—正文
海口琼山探索“1+365文明实践引导模式”
2021年05月31日 18:57  来源:海口日报

  “益·老爸茶”理论宣讲春风化雨、“乡村买手”做直播热火朝天、“红志小导游”传播红色文化不遗余力……文明新风成风化人,志愿服务润物无声。当前,海口市琼山区通过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活动,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

  琼山区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传播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并通过聚力打造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培育孵化出一批群众参与度高、口碑好、影响力大的精品志愿服务项目,比如学习理论知识的“益·老爸茶”、帮助群众化解纠纷的“解疙瘩便利店”、新时代“我是能人”志愿服务项目等,让群众在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文明实践中不断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和第二批深化拓展试点之一,琼山区以“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在引导机制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围绕着“如何强化顶层设计”“如何创新引导形式”“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出“1+365”的工作思路。还设立文明实践研究与交流中心,以志愿服务为主抓手,让基层党的思想引领工作与关爱百姓生活同频共振,润物无声推动党的政策和理论在琼山落地生根,引领群众革故鼎新,凝聚起共建海南自贸港的强大合力。

  A 强化顶层设计 构建高位推进体系

  “这是我父母种的淮山,在红土地里生长,口感粉糯,煲汤做菜都非常适合……”乡村买手蔡桂琴正在手机前进行云龙淮山的直播。

  蔡桂琴是云龙镇云蛟村委会北历村的村民,她家里种了10多亩淮山,以前都靠运到本地市场售卖。2020年12月,琼山区的志愿者上门指导她开网店,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淘宝主播,在家里就可以直播带货。蔡桂琴现在主要推荐当地的淮山、胡椒、青金桔、柠檬和凤梨等农产品,最多时一天销售额有1000多元,帮父母解决了家里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乡村买手直播仅是琼山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

  琼山区坚持“百姓需要什么就力所能及地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探索出琼山新时代文明实践“1+365”的引导模式,以三大中心为重点,围绕六大志愿服务平台,紧扣着五大志愿服务组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与交流中心,借助“外脑”提升引导水平,培育打造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项目。

  在凤翔湿地公园,琼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这里打造文化气息浓厚的“体验式”阵地,从生态文明思想、红色传承和文化自信三方面在广大群众间进行宣传。

  立足丰富的湿地资源,琼山区还打造生态文明实践全覆盖的“一所四站”,创新设立生态专项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一所四站”,成为海口、琼山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

  作为革命老区,琼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还将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潭口琼纵抗日第一枪纪念亭、冯白驹故居、本立村、塔昌村等革命红色教育基地纳入到宣传阵地中,引导干部群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来,大家跟我从这里参观,我给大家讲解我们的琼崖红军革命历史……”5月24日上午,云龙镇“红志小导游”稚嫩而嘹亮的声音,为前来游览的游客做细心讲解。云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紧邻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而建,因地制宜打造出“红志小导游”志愿服务项目,作为云龙镇中心小学学生的校外“社会课”,培养学生开展党史讲解服务,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与此同时,琼山区深入挖掘一批又一批能够体现琼山千年历史文化、典型乡土文化的区域,建立文化气息浓厚的文明实践阵地。通过乡土文创作品和开展“小学古诗词琼剧戏歌与课程”“传承之声”等文化类志愿服务,引导群众了解本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激起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文化自信。

  听,悦耳的歌声从红旗镇道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礼堂阵阵传出。“我们大礼堂经常举办一些琼剧汇演、理论宣传等活动。也是潜移默化在村民心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崇村党支部书记吴海山谈到这个极具乡土特色的全竹结构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礼堂时,倍感自豪。道崇村围绕“乡愁”文化建成实践站,建立传播乡音、乡情、乡艺、乡俗、乡味、乡史记忆的“六乡”文化室。

  B 党员干部当先锋 基层里开展文明实践

  琼山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勤走乡间路,多敲百姓门,突破传统探访走访模式,设立“流动课堂”,在自然村内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小队,将“大走访”变为“常串门”。云龙镇的党员志愿者时刻践行着这一使命,俯下身、弯下腰,倾听百姓心声,解决群众困难。

  在了解到群众有散尾葵种植方面的诉求后,第一时间联系中心,协调“宝哥带你种养殖”志愿服务的宣讲员,根据散尾葵不同生长阶段,适时安排宣讲课程,为农户现场讲解不同时期最需要的农技知识、政府的扶持政策等。

  “我是一名平凡又普通的老党员,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近日,在府城街道云露社区的一家老爸茶店内,一名87岁高龄的优秀老党员、琼山区教育局退休干部王秀凯,身着红马甲、拿着一本《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给茶客们讲述着党的历史和故事。

  琼山区创新接地气模式,根据群众生活习惯,本地人经常聚在茶馆,聊天话事,打造“益·老爸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品牌。开展的“益·老爸茶”宣讲用“接地气”的活动把传统“说教式”宣讲,变成互动式、参与式的宣讲,以群众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方式,将“理论话语”转换成“群众语言”,将“理论观点”转换成“朴实道理”。培育一批讲政治、有思想、熟政策、口才好的本土宣讲队伍,用海南话、大白话将宣讲活动从老爸茶店延伸至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实现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建在哪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新理念等20多个主题,编写了“口语化、乡土化、琼山化”宣讲教材。

  不仅如此,琼山区在创新文化传播方面也别具一格。“送文化下乡”在琼山辖区内热火朝天地开展着,用本土方言、本土文艺形式宣讲新时代、传播新思想。《美美的土墨村》一剧就是根据琼山真人真事改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琼剧,2019年6月央视戏曲频道《戏曲采风》进行专题演播。该剧讲述了土墨村青年陈文俊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后,又接受组织安排回家乡任驻村第一书记,推动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建设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海南农村风貌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弘扬了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椰树精神”,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播主流价值,倡导新风尚。

  琼山区还依托各实践所、站,借助“村村通”广播站,搭建起连接区、镇、村的宣传网络,打通宣传教育群众“最后一公里”。利用“村村通”进行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乡村振兴政策、普法禁毒知识、卫生防疫健体等,还邀请了在海口农村颇有影响力的资深海南话播音主持人录制“忠叔讲故事”节目。创新节目设置,增设专栏,做到多时段、多频道全覆盖,实现文明实践“随身听”。

  疫情防控期间,琼山区云龙镇还组建了乡音“小喇叭”宣传队,手提小喇叭搭配海南本土三句半方言等“硬核”方式宣传疫情防控和相关政策,更能让村民入耳入心入脑。

  C 基层群众唱主角 我是能人 能为人人

  在试点工作推进中,琼山以群众为主角,以点带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成为文明实践“主力军”。 

  “牛大力酒是我们甲子的特色农产品,芋头梗、酸菜都是村民自己制作的,味道好、价格实惠,大家走过路过快来看看……”在去年底琼山举行的消费扶贫集市上,甲子镇的“乡村买手”王传书使劲吆喝着。曾是贫困户的王传书,在政府的帮扶和自己的辛勤劳动下成功脱贫后,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买手”,还被任命为昌西村电商服务站的负责人,牵线帮助过其他农户卖出农产品几十万元。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现在王传书不仅家里盖起了新房子,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琼山区着眼于激发农村群众内生动力,启动的“我是能人”志愿服务项目,为“能人”提供舞台和平台,定期开展“我是能人”群英会比拼,吸引周边具备同一类别技能的人才“结对子”成立志愿服务队伍,通过 “能人”引领,促志愿服务“种下根”,逐步形成群众从“看人干”到“跟着干”“一起干”的局面。

  目前,琼山区共培育宣讲类、文艺类、工艺类、农技类、生活类等“能人”志愿服务队伍70余支,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850余场,打造“荔志(荔枝、励志)叔”“蒙老爹有话说”“服装娘子军”“龙塘雕刻”等一批群众参与度高、影响大、口碑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乡里锣鼓乡里敲,乡土文化乡里生”。

  “帮我装修的监理一直在拖延工期,我多次找过他,都沟通无果,让我非常头疼,你们可得帮帮我!”在云龙镇的山湖海小区的“解疙瘩便利店”内,王女士前来寻求帮助,调解员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劝说,监理于当天下午赶完剩余的装修进度,并顺利拿到业主支付的工钱。一件纠纷不出小区得以顺利解决。

  云龙镇云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解疙瘩便利店”志愿服务,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70余起,积极改变部分村民的行为“离法律约束太远、受道德约束太软”的困境。

  琼山区还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和各村村情实际,将村规民约与自贸港政策、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工作相融合,与时俱进地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发挥“四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组织协商和“红黑榜”激励鞭策作用,引导村民群众逐步从“发牢骚”转变为“求共识”,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角”。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