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琼山之窗—正文
海口琼山区三门坡镇莲塘村:才俊怀芳 根出莲塘
2022年12月12日 16:01  来源:海南日报
莲塘村的湖泊。
莲塘村的湖泊。

行列式分布的莲塘村民居。

张氏宗祠。

  文\海南日报记者 习霁鸿 图\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东有塘,西有塘,南有洋,北有洋,前后都是塘与洋,东塘西塘南洋北洋,洋洋塘塘,归根莲塘。”这首歌谣,世代在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莲塘村流传。

  始建于元代的莲塘村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你可以通过寻访这个古村落,透视几百年的沧海桑田,领略古今一脉的人文传承。

  该村为何被称为“田螺土”?

  莲塘村古称“清水峒”,又称“官隆都”。村子东面是蜿蜒的山岭,西面是邻村和田野,北面是耸翠的林场,南面是一片湖泊和农田,整个村庄临湖而居,山清水秀,生机盎然。

  年过六旬的村民张泰导介绍,当地村民戏称村子为“田螺土”,即地势从村东边凸起,逐渐向西边成弧形伸斜,至最西端为尖口,似一只田螺伏卧在湖边。

  莲塘村的房屋整体上依湖而建,东侧为上村,西侧为下村,下村较大。房屋大多坐北朝南,若干间为一组,组成多个群落,少的4间,多的7间,多数是5间,部分群落形成一条中轴线,房屋为通堂式,大门相对,通风透光,居者大都为同支兄弟的家属。村中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硬山式,进深两间,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前庭侧边或大屋两侧是横屋,用作厨房或杂物间,是传统的海南民居样式。

  村里的民居多是青砖石脚的墙壁,白泥方砖,黑色或深色的桁条、桷条、门窗、窗框,整体色调雅淡清爽、端庄沉稳。

  张泰导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莲塘村中,民居整体布局有三种:其一是行列式沿中轴线布局,从下向上一间接一间,房屋主人多为同一氏族的村民;其二是周边式布局,房屋主人多为不同姓氏的村民,他们根据迁入村庄的先后顺序选址建屋;其三是自由式布局,这种片区一般也居住着多个姓氏的村民。

  人文蔚然的张氏

  张氏宗祠位于莲塘村南北中轴线上,占地2201平方米,有庭院。其中,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进十五眼,造型仿明清庙宇样式,建材用的是上好的土、木、石、瓦,两进之间,分建东西廊庑。

  据族谱记载,莲塘村建村始祖张士瑄,是元代举人张英佐次子,张氏迁琼始祖张有文之孙。张士瑄迁居此处后即在村子附近种莲,并将村名定为“莲塘”。

  张泰导说,明嘉靖丙寅年,张永仁(张有文的祖父)的十三世孙、在广西陆川知县任上的张子翼,不愿屈受“升迁”吉安府审理正一职,“飘然解绶”。辞官归里后,虑及“祖祠未及修备”,就“捐白金易一第于坊门,以安友莲(张士瑄的号)入莲(莲塘村)之祖”。在他之后,其次子张绍初“继志述事,为捐金数百,择吉地于嘉湖建合族祖祠,以奉入琼始祖,而以友莲祖及贤达子孙配食其中”。

  张氏宗祠的修建历时四载,至1633年才大功告成。祠建成后,张子翼的长孙张世熹写下一篇《合族祖祠祝文》,其中写道:“翼子绍初,丕承父志。初建莲塘、规模大备。配食专筵,足称无愧。”后来,定安名士张岳崧为张氏宗祠撰写了多副楹联。其中两联为:“由河洛历闽中,琼苑迁移,世德前功为令范;祖廉坊孙大尹,云礽科第,乡贤名宦绍芳徽”“花县昔宣猷,忠孝流馨,永念象贤垂裕;莲塘兹卜筑,诗书济美,无忘鸠族光宗”。

  自张氏宗祠建成之日起,其前面两进及东西廊庑就成为族人议事的场所,子孙读书学习的私塾、乡学,同时也是乡人传承孝友家风、维系血缘亲情的平台。

  村中曾有4座举人牌坊

  走出张氏宗祠,张泰导领着记者来到宗祠正前方的一处空地。不注意看很容易忽略这里,走近一瞧才发现,地面上“躺”着一座倒塌的古牌坊。

  “张氏历来注重教育。这条南北中轴线上,原本有4座举人牌坊。”张泰导介绍,第一座牌坊名为“冲霄坊”,是为表彰1453年中举人的张翙而立;第二座牌坊名为“世美坊”,是为表彰1471年中举人的张缙所立;第三座牌坊名为“青云步武坊”,是为表彰张缙长子、1486年中举人的张忭所立;第四座牌坊名为“鹗蔫”(待考证),则是为表彰1495年中举人的张绂所立。

  历史上,这些牌坊与其他跟宗祠处于同一中轴线上的牌坊,形成了一个占地约1200平方米的牌坊林,建造牌坊所用石材均为产自当地的青石。“上个世纪,村里的牌坊都被毁坏了,如今只留下一些石块。”张泰导说,好在还有七八块圆形基石,至今仍留在原地,清楚地标示出牌坊的具体位置。

  目前,村里的莲塘已不再种莲,但张氏子孙依然世代沿袭着祖先尊师重教的传统,该村不但出了许多举人,还走出了协助清朝将领冯子材抚黎的张祥垣、琼山中学创始人之一张瑞銮,以及民国时期的华侨领袖等等。

  近几年,莲塘村村民以种植橡胶、青金桔等经济作物为主,同时按照镇里“一镇一品”的发展思路培育特色产业,努力打造荔枝、冬季瓜菜、乡村旅游等特色品牌。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