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桥村琼山福稻种植基地,收割机将秸秆粉碎成粉末。本报记者 孙士杰 摄
点“草”成金 变废为宝
海口举办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现场观摩会
本报5月30日讯(记者黎越)为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5月30日,海口市2023年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现场观摩会在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琼山福稻种植基地举行。
阳光下,金黄色的稻田一望无际,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一片片稻田的秸秆被粉碎成粉末,犁地机紧跟其后,在水稻秸秆收割粉碎的基础上,将田块表面的水稻秸秆翻埋到耕作层使其自行腐解。现场,农技中心专家、种植大户、合作社代表等站在田埂旁,认真学习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操作要点。随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对开展秸秆“五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政策与技术措施进行介绍和讲解。
“使用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后,一亩地可节省50-60元的农药成本,水稻产量能提高10%左右,也有助于保水保肥、恢复地力。”市农机安全监理所(市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宽怀介绍,截至2022年,海口拥有农机具总量32324台,全市水稻机耕综合利用率达93.56%,水稻机收综合利用率达94.36%。
“秸秆还田技术成熟、操作简便、经济可行,是做好秸秆禁烧的‘牛鼻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2023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加快各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收储点建设,因地制宜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方案,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和生态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