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萃
在澄迈县仁兴镇昆仑居的密林深处,建成开放不久的美合抗日根据地陈列馆的青砖灰瓦透露出庄重的气息。馆内的玻璃展柜里,锈蚀的枪支、斑驳的石臼、老旧的收发机静静陈列……
美合抗日根据地是中共琼崖特委1940年创建的重要抗日基地,虽然仅存在近一年时间,却在琼崖抗战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陈列馆收藏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故事,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火铳、步枪刺刀
农军的抗争利器
陈列馆的展柜里摆放着一支锈迹斑斑的火铳和一把步枪刺刀,这些看似普通的武器,却是美合农军抗击日寇的有力见证。
1940年,中共琼崖特委决定在美合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建立后,当地农民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加入抗日队伍。然而,当时的美合农军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武器装备极度匮乏。
为了抵御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农军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武器。火铳,这种在当时已经相对落后的武器,成了农军的重要装备之一。这些火铳大多是当地民间人士自制的,工艺简单,射程有限,但在农军手中,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农军拿着火铳,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利用美合山区的地形,进行游击战。每当敌人来袭,他们就埋伏在山林中,等敌人靠近时,便用火铳射击。
而步枪刺刀,则是农军在战斗中与敌人近身肉搏的利器。在缺乏武器弹药的情况下,农军经常要与敌人进行白刃战。每一把刺刀上,都留下了农军与敌人殊死搏斗的痕迹。
仁兴镇退伍军人罗崇金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在美合抗日根据地建设时期,他的爷爷罗文锦及爷爷的兄弟罗文通、罗文科、罗文秀,还有排田坡村的阿兴伯,陆续加入“农救会”“青抗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组织,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12月15日,国民党琼崖当局置抗日大局、民族大义于不顾,纠集3000余人的兵力向美合抗日根据地猖狂进攻,破坏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称美合事变。美合事变后,时任美合乡抗日民主政府乡长的罗文通誓死保守秘密,不告诉敌人革命队伍转移踪迹,被残忍杀害。罗崇金将自己爷爷曾用过的枪(火铳)捐献给了美合抗日根据地陈列馆。
陈列馆中的火铳和步枪刺刀,不仅是美合农军抗击敌人的武器,更是他们英勇抗争精神的象征。
石臼、锄头
见证军民自力更生
陈列馆中,还有一些看似普通的老物件,比如石臼、锄头。石臼、锄头,这些传统农业社会常见的工具,在美合抗日根据地有着特殊的意义。
1940年美合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中共琼崖特委遵照中共中央“一切要自力更生”的指示,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发展农副业生产。石臼、锄头,成了抗日军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当时,根据地的粮食供应十分紧张,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大家不得不自己动手加工粮食。石臼就是用于舂米的工具,它可以将稻谷舂成大米。”澄迈县委党史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战士和乡亲们经常围着石臼一起舂米。他们一边舂米,一边交流生产生活的经验和心得,场面十分温馨。
此外,用石臼制作的各类食物,不仅给抗战军民提供了能量,也给他们带来了温暖和慰藉。
如今,石臼、锄头已不再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工具,但作为文物,它们见证了抗战军民在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产生活场景,也见证了军民间的深厚情谊。
电台收发机
向延安传出红色电波
位于美合一带的苦香岭,还有一个当地人都知道的别名——“电台岭”。当年美合抗日根据地的大功率电台,就藏在苦香岭上。
在美合抗日根据地陈列馆中,一部电台收发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虽为复制品,却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共琼崖特委与延安直接联络的历史。
1939年8月,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香港购买了一部15瓦的电台,由符儒光、陈大贵等人秘密运往琼崖,这部电台成了琼崖特委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工具。
1940年4月20日,中共琼崖特委在美合抗日根据地第一次与中共中央直接取得电台通信联络,琼岛发出的红色电波找到了延安的方向。从此,琼崖特委能够经常且及时收到中央的指示,确保了琼崖抗战沿着中央指引的航向前进。
随后,又有两部电台被陆续送至琼崖,琼崖与延安之间建立了更为稳固的通信联系。当时,琼崖特委在苦香岭上建立了固定的无线电台,派一个班的战士负责保卫电台,并根据工作实际,分别组建了联络台和新闻台。联络台利用75瓦大功率电台负责与中央、香港、韶关等我党上级电台联络;新闻台则使用一台15瓦电台收报机,抄收新华社电讯,供《抗日新闻》编印人员刊发在报纸上,让根据地的军民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抗战形势。
此后的一段时间,琼崖特委与延安保持密切联系。1940年10月至11月,中共中央曾多次通过电台,要求琼崖特委随时保持警惕,密切关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内战搞袭击的阴谋。
1940年底美合事变发生后,琼崖特委和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机关在撤离美合时,无法带走75瓦大功率电台,只能将其埋在地下,带走两部15瓦的电台。1941年6月的一天,已转移至琼山县树德乡(今属海口市琼山区)的琼崖特委和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机关遭国民党顽军偷袭,在转移过程中,联络台和新闻台的发报机丢失,新闻台的收报机被藏在草丛中,没有被敌人发现。
为了恢复与中央的联系,琼崖特委的同志想尽了办法,他们四处寻找无线电元件,重新组装电台,但因埋藏时间较久,电台零件受潮失灵等原因,已无法修理使用。直到抗战胜利后,琼崖特委才恢复和中央的通信联系。
电台收发机,是抗战时期琼崖特委与党中央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它发出的红色电波,不仅传递了抗战信息,更传递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美合抗日根据地陈列馆展出的系列文物,历经岁月洗礼,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值得逐一观看,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走出陈列馆,晚风穿过橡胶林,送来阵阵草木香。远处的苦香岭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抗战军民吹响的号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