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琼海—正文 分享
【青春博鳌】东风浩荡满目新
2021年04月20日 17:15  来源:海南日报 
位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爱乐活跨境免税大药房。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位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爱乐活跨境免税大药房。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现顺利开局、蓬勃展开——

  ■ 本报记者 金昌波

  政策制度落地见效 自贸港政策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2021年4月18日,一个普通的周末,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里又排起了长龙。来自湖北荆州的游客何珍香说,“来海南淘货”已经成为她的首选。

  数据显示,2020年7月1日实施离岛免税购物新政以来,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347亿元、件数4326万件、购物旅客49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44%、215%、101%,政策利好的刺激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在推进自贸港建设中,海南把一流的政策环境摆在三大核心竞争力之首。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小步快跑”蹄疾步稳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紧盯自由贸易港早期安排,只争朝夕推动政策落地,全力以赴争取早期收获。

  从离岛免税购物新政,到制定实施两个“15%”优惠政策;从出台“一负两正”三张清单,到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为27条;从开展境内公司境外上市登记改革试点,到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试点;从开放客运和货运第七航权,到出台运输船舶增值税退税、洋浦启运港退税、加注保税油等政策……“4·13”以来,在中央和国家各部门鼎力支持下,海南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1+N”政策体系,推动一系列重磅政策制度落地实施。

  在今年4月12日国新办举行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丛亮介绍,目前已发布政策文件110多份,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政策红利逐步释放的同时,一个个利好政策接踵而至。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发布22项特别措施,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等4部门共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从提升人民币可兑换水平等六个方面提出33条具体措施。这一《意见》的出台,基本确立了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四梁八柱”,有助于弥补海南金融短板、夯实海南金融基础。

  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发布制度创新案例12批116项

  2021年3月31日,海口江东新区1.5级企业港项目(一期)顺利完工。面积3.2万平方米,从开工到完工,仅用了90天!

  作为全省最晚成立的新园区,海口江东新区却交出了最亮眼的成绩单:10个月新增企业近2700家!这背后,离不开江东新区推出的一系列便企服务措施。

  2021年4月10日,海南自贸港发布第十二批制度创新案例,江东新区推出的行政审批“不找人”“不见面”“零接触”即审即批位列其中,该项创新让园区审批时限压缩8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自贸港建设的重要任务。海南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改革创新,充分释放自贸港红利,惠及企业、人才和群众。截至目前,累计发布12批116项制度创新案例。

  一项项制度创新举措,有效破除各类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化水平,让营商环境这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金饭碗”越端越稳。

  “从考察海南到成功收购海南省药物研究所,只用了8天时间,如此迅速行动不仅因为看好自贸港发展机遇,还因为海南良好的营商环境。”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晓东说。

  广州六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兵也深有感触:“去年7月初我们到海口考察,没想到3天后海口相关职能部门和园区负责人就上门‘回访招商’,这种办事效率和行事风格让我们倍感暖心,1个月左右就确定了在海口国家高新区落地项目。”

  好的发展环境,除了营商环境、政策环境,还包括生态环境。“4·13”以来,海南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并谋划实施了一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项目。目前,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并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达4.2%、高出全国水平1.3倍,清洁能源岛和全面“禁塑”取得积极进展,装配式建筑面积连续三年翻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5%,PM2.5浓度均值下降到13微克/立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0.9%,其中新设企业同比增长113.7%、位列全国第一;市场主体总数达124万户;总部企业累计入驻64家。这是海南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结出的硕果。

  各类要素加速聚集 海南正成为全球投资“新热土”

  今年4月13日上午,海南自由贸易港2021年(第二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共签约106个项目,协议投资金额657.2亿元。在这些签约项目中,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7.5%、10.4%、82.1%,项目涵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其中,入驻重点园区项目41个,占比达38.7%。

  海南自贸港建设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根本任务是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园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承载地。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园区作为自贸港政策的“孵化器”、做大流量的“量点”和突出实效的“亮点”。

  2020年6月3日,海南自由贸易港11个重点园区在全省各地同步挂牌。同时,海南制定了《关于完善十一个重点园区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六个试行”极简审批,真正做到让园区说了算、有权能定事,全力推动重大功能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产业布局来看,海南以园区为重要载体,三年来连续举办14次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共集中签约847个重点项目,协议投资额超5853亿元,涉及智能制造、融资租赁、新型贸易、国际航运、教育医疗、航空航天、研发培训等多个领域,吸引众多境内外知名投资者和相关人才进驻海南,持续为自贸港建设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人才加速聚集。“4·13”以来,海南累计引进人才23.3万,同比增长了675%。而这里面,有超过一半是《总体方案》发布至今不到一年时间里引进的。

  投资纷至沓来。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连续三年翻番,累计达52.7亿美元;外商投资主体倍增,去年全省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005家,接近2019年的三倍;外资的来源地翻番,包括俄罗斯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南投资……从这“三个倍增”可以看出,海南正成为全球投资的“新热土”。

  东风潮涨,春光浩荡;南海之滨,满帆启航。

  “我们欢迎全世界投资者到海南投资兴业,积极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共享中国改革成果。”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向全球投资者发出邀请。

  今天,海南用实际行动回应: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全世界的机会,也是每一个人的机会!

  (本报博鳌4月19日电)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