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陵水—正文 分享
陵水: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写好生态文明故事
2022年10月19日 15:05  来源:海南日报

俯瞰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海南环岛高铁列车经过陵水香水湾。 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俯瞰陵水新村镇海上疍家民宿。渔排在逐渐变成民宿,渔船在逐渐变成游船。 本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在陵水新村港码头附近海域,保洁船正在开展海上环卫作业。 本报记者 武威 摄

  ■ 本报记者 王迎春

  山海相拥,蓝绿交融。从高空俯瞰陵水黎族自治县,118.57公里的珍珠海岸蜿蜒曲折,“三湾三岛两湖一山一水”分布其上,如串珠成链,生机盎然。美丽的陵河两岸,人们惬意地漫步;蝶变的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换新颜。城乡生态佳,人居环境美,是当地百姓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陵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道路,守住“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底线。全力抓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推动国家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结出丰硕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依托生态优势推动“两山”转化,让“珍珠海岸,美丽陵水”的底色日益清晰。

  潟湖整治  

  擦亮陵水“双眸”

  走进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满目尽是郁郁葱葱。白骨壤、红榄李、红海榄、桐花树、秋茄……超20种红树林树种在此扎根成林,宛如一片绿毯铺展开来。不远处的滩涂上,一株株不久前种下的新苗迎风摇曳,不时有白鹭停留其上。作为潟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中的重要一环,退塘还林还湿工作带来了看得见的生态成果。

  新村、黎安两大潟湖位于陵水东南沿海,周边多山、口门狭小、湖内无浪,是优质的天然良港和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乐园,有着国内罕见的集珊瑚礁、海草床和红树林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一体的潟湖海岸,被形象地称为陵水“双眸”。

  此前,由于近海海域渔排和鱼虾塘泛滥、陆域污水直排、渔业无序养殖等原因,潟湖水质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受到严重破坏,“双眸”一度蒙尘,被列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项目之一。

  生态警报拉响,开展潟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刻不容缓。“这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需要形成多方合力。”陵水县政府有关负责人强调。对此,陵水坚持系统施策、综合治理,凝聚各方力量,投入“真金白银”,多措并举擦亮“双眸”。2016年,陵水启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通过截污、治淤、生态修复等措施,推动“水体病”标本兼治。

  治水先治源,为了根治污染源头,陵水自2017年以来,先后印发了《陵水黎族自治县退塘还湿还林工作方案》《陵水黎族自治县水产养殖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新村黎安潟湖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采取摸清底数、分类处置、落实合理补偿的方式,持续开展潟湖养殖渔排拆除清理行动。截至目前,陵水共清除渔排近44万平方米,清退养殖塘7788亩,实现禁养区内“零”养殖。

  近年来,陵水全面排查潟湖周边排污口,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禁养区内不合理的排污口进行封堵、拆除,合理规划海水养殖布局,加强海水养殖企业尾水排放管理,并建设新村镇污水处理厂和启动黎安镇生活污水配套管网建设,从源头遏制陆域污染源对湖水的影响。针对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的治理,陵水于2021年全面启动海上环卫工作,构建起完整的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

  与此同时,陵水大力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我们根据‘宜林则林,宜湿则湿’的原则,在原有红树林生长区域规划种植本地原生树种,保留原有滩涂,进行生态环境提质改造。”陵水林业局副局长寇峰介绍,截至目前,陵水共完成生态修复1万余亩,种植红树林6000亩。

  阳光照射在新村潟湖上,湖水清澈见底,湖面波光潋滟。随着潟湖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湖水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变好。截至目前,新村、黎安潟湖水质优良率均为100%,被省环保督察整改办公室作为整改典型案例通报。

  据悉,陵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销号任务已全部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销号任务完成88%,省生态环保百日大督察反馈问题完成71.4%。

  陵水县委书记吴海峰表示,陵水将科学谋划方案,抓好统筹调度,加快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同时学习和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切实强弱项、补短板,推动全县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补齐短板

  打造生态家园

  全县空气优良率年均达99%以上,森林覆盖率61.5%,近岸海域水质、城镇饮用水优质率达100%,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已覆盖87个行政村276个自然村,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铁腕打击“两违”,拆除违法建筑147.95万平方米,完成生态修复1万余亩,种植红树林6000亩,获评“国家卫生县城”“海南省文明城市”称号……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陵水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从生态短板入手,专挑“硬骨头”啃。近年来,陵水坚持生态底线思维,大力开展违法建筑、城乡环境、内河湖、大气、土壤、林区及湿地等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出台生态保护和建设行动方案,精心守护陵水发展最强的生态优势和最大的生态本钱。

  “过去生活污水就沿着家门口的水沟排出,四处横流,特别闹心。”本号镇军昌村村民黎道权说,地下污水管网铺进家家户户后,污水都被收集到终端处理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群众收获了更加生态宜居的家园。其中,陵水通过开展建设自然村污水收集管道、化粪池、污水检查井、接户管、污水终端处理站等,推动农村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为79.81%,当前正在重点建设“一港两湾”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将涵盖新村港、香水湾及清水湾三大区域。

  2022年,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正式打响,陵水除了聚焦农村污水治理外,还持续开展沿岸直排入海整治专项行动,同时加大城镇内河湖治理力度,扎实补好城镇污水这块“短板”。

  “六水共治”关系百姓生活、关乎生态环境长远发展。对此,陵水全县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部门联动,一揽子解决好相关问题,实现水系治理与城市发展、生态保护有机融合;积极探索推进市场化运作管理,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长效治水”增添动能。

  为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陵水逐步建立起针对污染扩散的监测网。目前已完成全县空气、酸雨、地表水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镇内河湖等常规性监测任务,并建立起扬尘视频监测系统,对全县的项目和企业实施在线监管等。

  近年来,陵水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多规合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布局,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共计42457.98公顷,占陆域总面积的38.32%,划定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共计557.4平方公里,占近岸海域面积的29.32%。

  2021年,陵水印发《陵水黎族自治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方案》,坚持统筹实施,分区施策。“‘三线一单’数据库能够对建设项目落地选址环境准入情况进行智能研判,为生态环境风险的源头预防和管理提供有效的遵循和支撑。”该县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

  蓝绿交融   

  绘就发展图景

  “看雨林,赏瀑布,听鸟语,感受黎乡风情,这里的原生态美景就像世外桃源一样,让人流连忘返。”今年7月,陵水本号镇大里生态乡村旅游点又迎来了旅游旺季,来自浙江的游客黄先生一家三口慕名而来。得益于良好的生态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大里成为了“网红”旅游地,不少村民在村里开设了餐馆和民宿,端起了旅游饭碗。

  “美丽乡村不仅打造了生态宜居的家园,也为青山绿水创造了价值,给当地百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陵水乡村振兴局局长郭巨明看来,火热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体现。

  同样吃上“生态饭”的,还有新村镇新村港转产转业的渔民们。随着潟湖综合整治和退塘还林还湿逐渐取得成效,这里的水质好了,海湾美了,前来游玩打卡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曾经乱搭乱建的渔排变得整齐有序,有些开发升级为海上民宿和垂钓平台,休闲渔业在此日渐兴盛。

  走好生态路,奔向“绿富美”。在增绿护绿方面,陵水着力推进城区、市郊、村镇造林绿化工程,在主城区和城郊重点区域实施景观节点及通道绿化美化,在乡村集中精力抓好森林乡镇和绿色示范乡村建设,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

  118.57公里的海岸线和“三湾三岛两湖一山一水”的独特自然资源,始终是陵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陵水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将“生态立县”放在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海洋蓝和森林绿成为陵水的“最美底色”。

  生态保护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已经成为陵水生态旅游景区的共识。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以环保促发展为原则,建立了一套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并形成定期种植珊瑚、阶段性海底清洁活动机制。分界洲岛景区也用一系列生态环保行动诠释着“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为杜绝渔业捕捞破坏,该景区划定了珊瑚保护区,禁止捕捞行为,并参与保护巡逻。此外,该景区还开展生态系统修复保育工作。

  陵水明确提出要发展康养经济,而“康养陵水”这一名片的打造,正是基于本地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在2022年海南国际研学旅游创新发展大会上,世界研学旅游组织与陵水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世界研学旅游组织亚太总部落户于此,该组织同样看重陵水丰富多彩、品类独特的自然、人文研学旅游资源。

  在珍珠海岸,依托良好生态发展的产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陵水县旅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陵水将着力做好“山海联动”文章,做强滨海度假产品,做大“森林+旅游”产品。

  (本报椰林10月15日电)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