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黎族医药代表性传承人王永积:山中取药通筋骨
2022年11月02日 09:59  来源: 海南日报

  海南日报记者刘宁玥

  “王师傅,我家阿婆不小心摔断腿了,拜托您来看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黎医王永积虽年过花甲,但只要有伤者家属求诊,他就会忙不迭地用草药制作外敷膏,去给伤者接骨治病。

  用外敷膏接骨,配合中草药熏洗和外擦药酒,促进伤者骨头愈合——这是久居深山的海南黎族人结合中医骨伤治疗原则,经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特殊疗法。王永积是黎族医药(骨伤疗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自1978年跟随父亲学习黎族医药骨伤疗法以来,王永积从事骨伤治疗工作已40余载,为许多乡亲解除了伤痛。

 王永积(前排右二)在教学生辨识草药。受访者供图
王永积(前排右二)在教学生辨识草药。受访者供图

  承父业

  年少时就帮父亲上山采药

  一株株山间小草,凝聚千年智慧;一剂剂疗伤黎药,见证薪火相传。

  王永积家住上安乡招咱村,祖上三代皆为黎医。他家的房子临山而建,出门就是一片山林。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是“用腿给人疗伤”的,因为每次有伤者需要治疗,父亲总是翻山越岭采药,然后徒步登门给人疗伤。

  “我对草药的认识,源于童年生活。”王永积小时候很懂事,经常帮父母上山拾柴火。父亲有时也会带他上山,时不时教他辨认几种草药。后来,王永积慢慢记住了一些草药的模样,父亲忙不过来的时候,会叫他单独上山采药。

  上山采药难不难?“说难也不难,但挺考验眼力的。”王永积介绍,海南岛光热充足,中部山区树木花草繁茂,且经常混杂在一起,相互掩映,一些中小型草药匍匐贴地生长,茎叶纤细,很不起眼,比如鹅不食草,得猫着腰满地找。

  另外,有些草药以根须入药,采药时需注意保存有用部位。比如,药材三十六根指的是娃儿藤的根及根茎,质脆易折断,人们采药时必须小心翼翼拨开黏土,待淡黄色的根茎全数露出,才可连根拔出。

  “懂得各种草药的药性,知道去哪里采药,是做一名黎医的基本功。”1976年高中毕业后,王永积回到家中务农。自1978年起,他跟随父亲系统地学习黎族医药知识,开始为人治病疗伤。

  “父亲不识字,但他就是活的黎药辞典。我识别运用黎药也不靠医书、笔记,父亲经常拿着草药,一种一种给我讲药性及应用,日积月累之后,我就记住了。”王永积说,以前在海南黎族聚居区,黎族医药的传承基本上是靠口口相传,父亲的医术也是这样从爷爷那儿学来的。

王永积
王永积

  练医术

  配制敷膏,促进伤口愈合

  王永积介绍,学习骨伤疗法从入门到学成,一般需要10多年,其间最考验医者功力的就是配制敷膏。制作一种敷膏,最多的时候要融合四五十味药材,把疏通血脉的、消肿的、接筋的草药搭配在一起,以达到较好的疗伤效果。

  与传统熬煮药膏的方式不同,黎医制作敷膏一般分为捣药、炒药两个步骤。走进王永积家后院,一根大木杵映入眼帘,该木杵长约1米,两头粗,中间细。“木杵是用来捣药的。”王永积拿出一个木质舂药桶作示范,“把采来的草药丢进桶里,双手握住木杵中间细处,重重捶打桶内的草药约20分钟,等所有草药被捣成泥状就算大功告成。”

  舂药桶并非专门用来捣药的,这也是以前黎族人家舂米的工具。过去海南黎族聚居区没有碾米机,家家户户要通过舂米脱去稻谷的壳。“黎医用的工具,大都是家里的常用器物。”说罢,王永积又端出一口铁锅,倒入一两烈酒,用文火翻炒捣烂的草药泥,直到各种草药充分融合,再取出装好。

王永积的舂药桶。
王永积的舂药桶。

  这一套流程看似简单,实则很消耗体力,翻炒草药泥很讲究火候。王永积学会制作敷膏后,又学了接断骨、诊治骨裂等技术,这才出师。不过,诊断骨骼方面的伤病,借助X光等现代化技术,比纯人工判定更为科学,近年来王永积也经常结合外科诊断结果,用黎药给人治病疗伤。

  从医44年,制了多少次药,王永积就治了多少伤者患者。“儿童爱跑爱跳,易受伤;老年人骨质疏松,易骨折;青壮年因车祸、运动健身等形成骨伤。找我求医问药的大都是这三类人。”王永积说,“以前找我治病疗伤的,都是附近的村民,现在交通、通信便捷了,不仅有省内其他市县的伤者前来疗伤,还有外省人员请我去看诊,之前一个广东的老太太骨折了,她儿子邀请我上门治疗。”

  2012年,王永积获评黎族医药(骨伤疗法)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两年后又获评黎族医药(骨伤疗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医术

  收徒弟,看医技更看心态

  近几年,王永积体力大不如前,上山采药已不太方便。与此同时,来找他疗伤治病的伤者患者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他把不少采药任务交由徒弟们完成。

  “我目前收了5个徒弟,大徒弟吉世良从1998年开始跟着我学黎族医药,如今已能辅助我制药疗伤,我的两个儿子分别学蛇伤疗法和骨伤疗法。”王永积说,他已经60多岁了,接下来希望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传授黎族医药(骨伤疗法、蛇伤疗法)上,弘扬黎族的医药文化。在琼中县文化馆的支持下,他已举办过两期黎族医药(骨伤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每期培训约30人。

  琼中县文化馆副馆长王清芳介绍,举办培训班是为了扩大黎族医药(骨伤疗法)的知名度,让学员们学习了解黎族医药知识,但参加培训并不意味着学员可以成为王永积的徒弟。培训结束后,学员也不可以随意给人疗伤治病。“王永积收徒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他的徒弟一般要学习医药知识10多年,才能出师独当一面,在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行医。”王清芳说。

  王永积告诉记者,他收徒弟一般看两方面条件。其一,有一定的草药知识基础,熟悉上山采药的路线、方法,经其指导能掌握基础的制药技能;其二,面对伤者患者,心态稳定,有悬壶济世之心。

  据了解,骨伤病人饱受疼痛困扰,其家属通常心急如焚。刚开始学习黎族医药时,王永积很容易受到伤者及其家属情绪的影响,手忙脚乱,父亲发现这一情况便指责他:“人家慌,你也慌,那怎么疗伤?”王永积觉得父亲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努力进行调整,久而久之练出了气定神闲的性子。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培养徒弟的心性,会认真教徒弟如何安抚伤者及其家属。

  “培训班我会继续办,如果遇到合适的苗子,我也会尽最大努力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黎族医药(骨伤疗法)传承人。”王永积说。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