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侨寻根抚慰乡愁 凝聚侨心反哺家乡
——记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陈德壮
每每谈起今年3月在文昌找到了自己的祖屋和亲人,泰国琼籍华裔符婉珍总会动容不已。符婉珍说,如果没有陈德壮的相助,自家四代人的“寻根梦”不会成真。
符婉珍口中的陈德壮,是海口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秘书长。多年来,热心帮助海外华侨寻根,组织“寻根之旅”等活动,增强华侨华人华裔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陈德壮在市侨联工作30年,投身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十年岁月,半甲子坚守。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源自他对侨联事业深深的热爱。“我将一如既往立足侨联岗位,努力耕耘热爱的侨联事业。”陈德壮这样说道。
□本报记者 高翔
助侨回归故乡 谒祖抚慰乡愁
1993年进入海口市侨联工作,1998年开始担任市侨联秘书长至今,谈起自己的履历,陈德壮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自豪:“我也是侨眷,能为华侨、侨眷们做点事情,有种特别的亲切感和成就感。”
助侨寻根,是近几年陈德壮最有成就感的事。
2018年7月,陈德壮跟随市侨联出访印尼,遇到了时任印尼雅加达海南联谊会主席的萧世平。闲聊中,萧世平透露了想要“寻根”的念头,而对于“根”,萧世平知之甚少,只知家乡在琼海,所在村是“龙过郎”、村子“前有溪,后有沟,经常浸水”。
陈德壮记下这几条线索,开始帮助萧世平“寻根”。
回到海南,陈德壮在地图上没有找到“龙过郎”村。他便请琼海的亲友帮忙,发现一个发音相似的村庄——龙过望村,很多年前,这个村因为九曲江水患搬迁到了如今的位置。“萧”姓在龙过望村并不多见,通过进一步走访,他们意外找到了萧世平爷爷萧庆秀的堂兄,陈德壮立马将这个消息发去印尼。
得知这个好消息,萧世平一家激动不已。2019年1月11日,萧世平带着75岁的父亲萧辉发和家人们回到了琼海市中原镇龙过望村,见到了从未谋面的亲人,还在龙过望村曾经江边的地址举行了祭祖仪式。
今年,在陈德壮的帮助下,泰国琼籍华裔符婉珍通过祖父墓碑上的碑文,找到了位于文昌市公坡镇坡堆村的故乡,与伯父、堂叔取得了联系。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近年来,陈德壮接待了1300多位海外侨胞回乡探亲、祭祖和考察,帮助多位华侨找到了“根”,也因此让身居异国的他们与海口联系得更加紧密。如今,陈德壮仍在为有寻亲诉求的华侨圆“寻根梦”而奔波忙碌着。
作纽带聚侨心 助华侨报家乡
寻根,让新生代华侨能脚踏祖籍地,感受父辈、祖辈“落叶归根”的情怀,也让寻根的意义不止于相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复杂严峻,我市侨联号召海内外侨社团支援海口,得到了华侨的积极响应。在印尼的萧世平联合当时的印尼海南总会会长刘家衔,“扫”遍当地各大药店,买到2万个N95医用防护口罩,2020年2月26日,这批口罩运抵海口。萧世平说:“家乡有需要,必会竭尽全力。”
另外一位在陈德壮帮助下寻亲成功的符婉珍,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哺着家乡。作为泰国甘烹碧府符镇功国际学校、泰中文教育合作中心的校长,符婉珍已经与相关市县教育部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未来将在中泰文化交流、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
党建带动侨建 推广“海口经验”
谈起这些年在市侨联开展的工作,陈德壮戴上眼镜,笑着翻阅起自己制作的一篇篇美篇。
作为一名老党员,陈德壮深知党建工作在侨联工作中的重要性。在重要时间节点,他组织策划了纪念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80周年图片、雕塑巡回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侨乡巡展等活动。另外,他撰写的《强化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海口市侨联推动试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等文章在《中国侨联工作》刊发,让海口市侨联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侨胞之家”是党委政府联系侨界的重要平台。目前,海口高水平建设了4家“文明和谐侨社区”和15个“侨胞之家”,每一个从筹划到建设再到运行,都有陈德壮的付出和努力;在他的推动下,这些“侨社区”和“侨胞之家”在联谊交流、服务侨胞、收集侨情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让我市侨务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陈德壮的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获评“全国侨联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侨联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海口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在今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陈德壮获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我还有一年就退休了,不过跟华侨联系不会断、侨务工作不会停。”陈德壮说,退休之后,他还会一如既往地服务好海外华侨,让侨力更多更好地服务海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