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年底,“冼夫人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在海南,没有一位历史人物的庙宇在数量上与冼庙处在一个等级。海南全岛的冼庙有数百座,汉黎苗共奉,覆盖了一半以上琼岛原居民,在海南民间留存内涵丰厚的冼夫人文化。
  •   有一种书,流传于海南渔民手中,它是海南渔民千百年来航行南海的“指南针”,这种用海南方言著述的“南海天书”就是《更路簿》。
      更路簿是古代海南人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的真实记录,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是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也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
  •   成百数千个砚式石盐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垄垄田周围,尤像撒落的珍珠;弯弯曲曲的卵石道蜿蜒其间,有如条条的项链。细致独到:千年古盐田,只有踏访之后方能感受到那一种不同凡响。踏访在儋州广阔的海岸线上,就留下了一串串令历史深深铭记的制盐故事。
  •   海口骑楼老街修葺后旧貌换新颜,以极具海南历史文化特色又带着新时代气息的崭新姿态展现在中外八方游客面前。
      在老街上,“张型富椰雕工作室”展出的一件件精美的椰雕作品和墙上挂出的一幅幅极具创意的剪纸画作品却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   在保亭槟榔园旅游景区,有一支黎族器乐演奏队,椰壳、牛角在他们手上都能奏出优美的旋律。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乐队,使这个景区生机盎然。
      黄照安,这支黎族器乐演奏队的队长,多年来一直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黎族乐器,并耐心地在传承。
  •   “作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的发展关键在于挖掘人才和丰富传承的方式。”琼剧作曲家吴梅表示,亟待寻找一批优秀精良的琼剧年轻传承人。
      已过耄耋之年的吴梅从小就与琼剧结缘。1952年,他到过陵水、琼海、三亚、黄流、临高、儋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边工作边搜集当地歌谣、琼剧曲调、民歌乐曲等许多第一手原生态资料。
  •   每到周末,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中心小学校园里古韵悠悠,笛、管、箫、弦、琴、锣、鼓和钹齐上场,海南八音经典乐曲《送新娘》悠扬响起。
      在这所小学校园的乡村少年宫里,一群孩子在露台上有板有眼地排演八音古乐,海南八音器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兹合在认真地给孩子们传授演奏技艺。
  •   海南的妈祖文化是随着闽南人开发海南岛时带进海南岛的一种海洋文化,经过千年的发展和延续已经成为海南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和代表。
      海南岛四面环海,岛上移民或渡海而来,或以海为生。海南与海洋的深深情结,注定了妈祖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   公仔戏流行于琼北一带,多见于生日、结婚、考上大学等喜庆活动。幕后操纵者常常因唱腔唱词的不同,做出相应动作表情。
      红红绿绿的幕布下,古老的夜灯发出微黄的光,一场好戏即将开始。燕语莺声,嬉笑怒骂,台上趣味正浓,台下气氛微醺,戏里戏外品味人生别样滋味。
  •   玉龙岭脚下躺着的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81间保存完整的船型屋,一度吸引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学者、画家和摄影师前来采风。白查村这个地处偏僻的小村庄,近几年也因船形屋的存在而打破了以往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