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把生态嵌入发展大格局
2021年12月25日 09:12 来源:海南日报

  我省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牢固树立、全面践行“两山”理念

  把生态嵌入发展大格局

  ■ 本报记者 周晓梦

  选A还是选B?

  是为保障生计对海水污染视而不见,还是转产转业守住生态底线——文昌冯家湾一带的水产养殖户,曾一度迷茫、不知前景。直到建起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他们发现,当地水产养殖业可以选择绿色转型升级的“最优解”。

  是关门停产,还是寻找契机生产新产品——海口一家传统塑料包装企业在“禁塑”趋势之下,主动迎接挑战,生产加工全生物降解型塑料制品。如今踏入新赛道,不禁感慨,原来“禁塑”是东风,早转型早受益。

  是“躺平”观望,还是积极采取举措降碳减排——澄迈一家传统油气企业,结合实际,以技术破题,实现环保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碳达峰、碳中和助力。

  生态,关乎政治,关系经济、民生。渗透在方方面面的生态抉择,考验着发展智慧。而生态与发展,不是一道非此即彼、不能兼容的选择题。如何选取决于怎么看,在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海南始终坚持树立起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这一年来,海南牢记“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牢固树立、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环境和政策环境、营商环境一起作为自贸港建设三大核心竞争力来打造,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俯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俄贤岭片区。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A

  是看一域,还是观全局?

  在一盘棋局中,不同的棋子,有不同的定位和重要性,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厘清落子的价值逻辑和选择逻辑,既需要走好脚下每一步、步步为营,更需要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

  于海南而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亦是如此。

  海南靠优良生态环境吃饭。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海南守好“饭碗”的现实所需,是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定位,以及理解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的必然选择。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在有关生态环境主题的会议、一线调研中频频提到一个词:“国之大者”。“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各级干部必须了然于胸的‘国之大者’……”1月18日,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如是强调。

  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是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

  从全国来看,海南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海南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这片拥有不可多得自然资源的土地备受瞩目,它最大的本钱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之一也在生态。

  从自身来看,热带岛屿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敏感脆弱,如何保护海南生态环境、如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能损害后代人利益,这是事关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并且,生态环境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自贸港,建设生态环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港、打造美丽中国靓丽名片是我们肩负的特殊使命。

在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养殖户在查看水产生长情况。本报记者 袁琛 摄

看清了在全国大棋局中的职责与自身所处位置,找准了“定盘星”,也就有了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决心与定力——

  今年以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为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

  围填海等生态环保问题整改取得明显突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实现“清零”,第二轮完成率98.1%;

  PM2.5浓度、臭氧浓度处于近几年的低值。其中,PM2.5浓度每一微克的变化,都来之不易;

  截至10月底,全省城镇内河湖水质达标率91.3%、优良率45.2%,整体水质状况达到2015年治理以来的最好水平;

  ……

  做成这一桩桩、一件件事,难吗?难。但生态环境保护并非简单机械地“看护”,而是善于在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大棋局中积极作为,结合省情守底线、出亮点、作贡献,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小”与“大”、“一域”与“全局”的辩证法,有着普遍联系。当前,海南正紧紧把握住这一辩证关系,落实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举措上,以实践证明“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是盯眼前,还是谋长远?

  文昌冯家湾,最近变了模样。在这里,露天养殖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渔业产业园。

  “瞧,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厂房,不仅结实、抗台风,最要紧的是,园区统一规划养殖尾水处理,解决了生态环保问题,让我们养殖户没有后顾之忧。”心里曾有疑虑的水产养殖户曾广能,如今开始期待虾苗养殖“上楼”,让产业更上一层楼。

在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各类候鸟翩翩而至,栖息于此。本报记者 袁琛 摄

  越来越多像曾广能一样的水产养殖户,逐渐明白一个道理:拆掉露天养殖场,是短痛;放任水产养殖粗放发展,污染海域水质,竭泽而渔,是长痛。

  从养殖污染到生态养殖的变化历程,何尝不是关于生态目光与选择的侧面写照?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

  这是发展模式历史选择的路口——从世界的横轴上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大势;从历史的纵轴上看,绿色发展作为一个发展大方向,不可阻挡。

  并且,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紧盯不放,抓紧、紧抓。

  只有站在历史高度上,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竞争制高点中的优势和引擎,才能更清晰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关联发展模式、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意义所在。

  怎么看,决定怎么做。

  不久前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沈晓明指出,强化责任担当。要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还离不开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当前,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推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应用和推广等标志性项目落地。

  有人认为,有些项目现在抓“超前了”;有人认为,有些项目难度大不好推进。但以未来的眼光端详,这些项目无一不在打基础、利长远,对其发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待跨过时间纵深,其效自显。

  以“禁塑”为例,去年8月以后,当其他省区市还在密集出台甚至酝酿地方版“限塑令”时,海南已经开展“禁塑”试点,并于去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国首部“禁塑”地方法规。

  又如,清洁能源岛建设扎实推进,截至9月底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9.7万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倍。我省装配式建筑面积已连续三年增长100%,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60%。

  发力在当下,显效在长远。省长冯飞指出,要以标志性项目为牵引,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树立一流目标,加强系统集成推进,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C

  是算小账,还是算大账?

  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被封存起来加以利用。在我省,一家传统油气企业,遇到低碳减排的时代“新命题”,给出了新答案。

  “我们采用CCUS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利用二氧化碳来驱油驱气,提升油气采收率和产量,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中石油海南福山油田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娄序光解释,这可以实现环保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碳达峰、碳中和助力。

  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互为“解码器”的作答,在海南并不少见。

  以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与项目为引领绿色投资消费的重要载体,海南催生出新的绿色发展机遇——

  全面“禁塑”,为替代品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全省建成11家替代品生产企业,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从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会展、赛事等环节,海南谋划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清洁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如是提出。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决不能为了一时的GDP、财政收入的增长,就不顾自然规律硬干蛮干,把环境搞坏了,就得不偿失。

  当前,海南加快构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组成的“3+1”现代产业体系,新动能、新亮点频现。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的背后,需要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勇气,更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与智慧。

  守住青山,能换来“金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河水变清了,“秃头”矿山复绿了,家门口的休闲绿地变多了,生物多样性“名单”上的新物种增加了……不断增加的生态产品供给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为百姓生活“幸福账单”增添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南算的不是小账,而是大账;不是不追求GDP,而是要追求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GDP,是要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百姓共享生态红利,把一个山青水绿、天蓝海碧的自由贸易港传给子孙后代。

  (本报海口12月24日讯)

编辑:李奥迪